從記載來看,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部”,就誕生在中國。 據清黃本驥編纂《歷代職官表》,中國古代早期的環保部叫“虞”,“虞”,既是機構名,又是官銜名,其很大一部分職能與今天的環保部相同,但所管理範圍更大,山、林、川、澤的保護與治理,都是“虞”的職責。 在上古傳說中的“五帝時代”,由於生存條件原始,人們對大自然更依賴,相應的,也更注意對自然環境的保護。
從記載來看,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部”,就誕生在中國。 據清黃本驥編纂《歷代職官表》,中國古代早期的環保部叫“虞”,“虞”,既是機構名,又是官銜名,其很大一部分職能與今天的環保部相同,但所管理範圍更大,山、林、川、澤的保護與治理,都是“虞”的職責。 在上古傳說中的“五帝時代”,由於生存條件原始,人們對大自然更依賴,相應的,也更注意對自然環境的保護。
古代保護環境的特點:
1、體現封建國家重視農業的思想;
2、以立法加強環保;受儒家禮儀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
3、設定專門官職加強管理;
4、根據不同地區採取相應的環保措施;
5、從內地到邊疆都推行環境保護政策;
6、提高土地利用率,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
古代最高學府和教育機構是國子監。國子監是明清兩代最高學府,照規定必須貢生或廕生才有資格入監讀書,所謂廕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監官僚子弟,此種廕生亦稱廕監。
國子監歷史:兩漢時期國家的最高學府稱為太學, 漢武帝設定太學也是承襲 了傳授儒家經典最高學府的功能。
永安元年(258年)東吳景帝孫休建立國學,設太學博士制度,詔立五經博士,為建業太學之濫觴。
西晉晉武帝咸寧四年(278年)初立國子學。這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學之外另立國子學之始。《晉書 卷二十四 職官志》記載:咸寧四年(278年),武帝初立國子學,定置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義者,若散騎常侍、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試。國子學限五品官以上貴族子弟方可入學。但國子學在西晉並不景氣,尤其是西晉末年以後,時興時廢。
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全國之後,建業太學中斷。晉武帝死後,中原八王之亂,以王導、謝安為首的大族,於307年簇擁著西晉皇族琅邪王司馬睿,倉促南渡至建鄴(今南京),史稱永嘉南渡,建立起偏安江左的東晉王朝,並在雞籠山下建立建康太學。西晉末(313年),因為晉愍帝的名字叫司馬鄴,為了避他的名諱,又把建鄴縣改稱建康縣。後宋、齊、梁、陳先後在建康建立建康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