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國時期李登編著的《聲類》是我國最早的韻書,但由於年代久遠,這本書已經散失;
2、《聲類》全書收字1520個,但是史書中很少有關於李登及其著述的《聲類》的相關資料的記載;
3、在《魏書•江氏傳》有記載說:“《聲類》十卷, 以宮、商、角、徵、羽五聲區別字音,尚未分立韻部,是最早的一部韻書。”;
4、《隋書•經籍志》記載雲:“《聲類》十卷,魏左校尉李登撰。”
1、三國時期李登編著的《聲類》是我國最早的韻書,但由於年代久遠,這本書已經散失;
2、《聲類》全書收字1520個,但是史書中很少有關於李登及其著述的《聲類》的相關資料的記載;
3、在《魏書•江氏傳》有記載說:“《聲類》十卷, 以宮、商、角、徵、羽五聲區別字音,尚未分立韻部,是最早的一部韻書。”;
4、《隋書•經籍志》記載雲:“《聲類》十卷,魏左校尉李登撰。”
我國曆史上最早的農業著作是西漢的《汜勝之書》。漢成帝時人,曾為議郎,在今陝西關中平原地區教民耕種,獲得豐收。該書是他對西漢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經驗和操作技術的總結,主要內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則、播種日期的選擇、種子處理、個別作物的栽培、收穫、留種和貯藏技術﹑區種法等。就現存文字來看﹐以對個別作物的栽培技術的記載較為詳細。這些作物有禾﹑黍﹑麥﹑稻﹑稗﹑大豆﹑小豆﹑枲﹑麻﹑瓜﹑瓠﹑芋﹑桑等十三種。區種法(即區田法)在該書中佔有重要地位。此外,書中提到的溲種法﹑耕田法﹑種麥法﹑種瓜法﹑種瓠法﹑穗選法﹑調節稻田水溫法﹑桑苗截乾法等,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科學的精神。
孔子。之前是“學在官府”,孔子首創私學,打破了官府壟斷教育的局面。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國貴族,因家道衰落,遷居魯國。孔子中年以後開始授徒講學,五十歲擔任魯國的中都宰,繼之升任司寇,因與魯國當權者政見不合離開魯國,率領弟子周遊衛、陳、宋、蔡、楚等國,晚年又回到魯國,繼續講學。孔子的一生大部分從事教育活動。他開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凡送十條幹肉作學費的,他都收為弟子。這樣就破除了等級、地域等界限,擴大了教育範圍。
孔子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系統的教育思想並歸納出一套教學方法。他注意“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施以不同的教育。在教學中採取啟發誘導的方式,要求學生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孔子教育學生對待學習要抱實事求是的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