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今年的高溫天氣持續時間長,特點是開始時間早、結束時間晚,所以大家會熱得比較難受。最近小編有些朋友想來學習一下,我國曆史上有記錄的高溫事件有那些?一起來看看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高溫排行。
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高溫排行
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高溫是44.4度,乾隆八年七月,北京城的平均氣溫達到40度,單日氣溫峰值出現在7月25日,最高氣溫達到44.4度。
為了有直觀的感受,對比當前的高溫規定,目前我國規定“溫度超過40度不能從事露天作業”,當溫度超過40度後,每升高1度,對人造成的負擔都是巨大的。
乾隆八年“熱災”造成什麼樣的災難
據統計,關於乾隆八年極端高溫現象的記載有超過五十處,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其中包括北京、天津、山東、湖北、河南等多個地方。
在《高邑縣誌》中記載“日中鉛錫銷化,人多渴死”,也就是說,在中午的時候,由於高溫,鉛錫都已經失去原有的硬度,出現軟化現象,因缺水而渴死的人非常多。
在《浮山縣誌》中記載“浮人在中貿易者,亦有熱斃者”,也就是說,當時浮山縣人當日中午還在做貿易,有人因為氣溫太高而熱死的。
除了以上兩地縣誌之外,還有多處縣誌都有極端高溫情況的記載。在宋君榮的信中看到觸目驚心的數字,從7月14日到25日的十餘天時間裡,北京城中就熱死了1.1萬人。
乾隆皇帝應對“熱災”的措施
古代如果民間出現災難,百姓經常會歸咎於上天降下的示警資訊,因此在大災大難面前,皇帝歷來都會發布“罪己詔”,這次的熱災也不例外,乾隆皇帝向大清臣民頒發“罪己詔”。
這份詔書被詳細記載在《清高宗實錄》中,大意是乾隆皇帝向上天檢討自己的施政過失,同時請求上天和大清百姓的理解原諒。罪己詔的最大作用是撫慰民心,因為天災很容易導致民間慌亂。
乾隆皇帝也不能只在口頭上認錯,在實際行動上也積極幫助百姓應對熱災。在連續的高溫天氣之後,受熱災地區很快就出現旱災,導致百姓顆粒無收。
根據《清史稿》記載“撥通倉米四十萬石賑直隸旱災”,也就是說乾隆皇帝調撥糧食分發到災民手中進行賑災,雖然乾隆皇帝的愛民之心很濃,但賑災糧經過層層剋扣,到百姓手中的實際上已經很少了。
百姓除了要忍受天災之外,還要忍受人禍,因為有很多的不法商人藉機囤積飲水,高價售出。其實這樣的商人、這樣的做法在歷史上早已出現。
在之前的旱災中,有這樣的記載“行都斛水百錢,江淮杯水數十錢”,因為乾旱導致對百姓水的需求非常大,商人藉機蓄水漲價,導致百姓連水都喝不起,最後“渴死者其眾”。
其中也有商業專門囤積糧食,趁機大賺一筆,幸虧乾隆皇帝有意控制糧食價格,在此次熱災中糧食的價格倒是基本保持在合理範圍內。
高溫天氣引發環境七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跟農業有關,高溫天氣會使得土壤的溼度、水分明顯地減少,這個在農業上叫做土壤墒情變得更差了。土壤容易乾裂,當然會影響農業的生長,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的西南大旱,明顯可以看到很多農作物會受到明顯影響,
第二個問題是會影響水的供應,現在明顯地在北方不少城市,比如石家莊、太原、大同,內蒙古這些地方,城市供水已經發生了短缺。如果高溫熱浪不斷髮生,供需矛盾將會加劇,必要時會採取嚴格的節水措施。1972年夏季大幹旱時,天津就有指令性節水措施。
第三個問題,在東北等林業地區會引發更多的森林大火,高溫情況下如果再有雷電擊火,樹木本來很乾,空氣溼度很低,很容易產生森林大火。
第四個問題是電力供應。現在用電都達到了高峰,這個高峰也是多年來沒有見到過的,好在電力部門已經有準備了,但是如果長時期的高溫熱浪,用電負荷會十分加重。
第五個問題,是汙染問題。在長期的高溫熱浪下,很多內陸的湖泊,都會產生富營養化加劇,發生藍藻,水質汙染就會加重。前幾年太湖的藍藻和巢湖的藍藻,前期就是發生在高溫熱浪條件下,因而高溫會誘發水汙染。
第六個問題,人體健康,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現在室內溫差很明顯,從有空調的地方突然跑到一個很熱的地方,好像經過一道冷暖的交介面,人適應不了,會引發感冒等。最脆弱的群體是老人和小孩,因為他們抵抗力弱,主要是呼吸道和心血管病,心跳要加速,呼吸也會加快。這些問題都是呼吸道和心血管病引發的。2003年中歐夏季的持續高溫熱浪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據統計是500年一遇),有2萬人左右死於這次高溫中。
最後要提到建築、交通的廣泛影響,建築工作環境更熱了,交通與道路也有問題。馬路表面溫度很高,也會使得公路產生相當的破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