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是扶老人反被誣陷,傷到的不僅是老人自己,還有世道人心。
社會不誠信,訛人詐騙事情的頻頻出現,讓人們不敢去做好事,做好事者反成被告,反而要為被救助者出醫藥費,更有甚者,法院以不符合常理來判斷做好事者就是肇事者。
這樣的社會環境如何能讓人們有勇氣,有膽量去扶老人呢。社會責任感的缺失,當社會環境惡化到一定的程度,人們心中的不滿就會找一個渠道來發洩,所以看到別人受傷不但不上前相助,反而有幸災樂禍的情況發生。
寓意是扶老人反被誣陷,傷到的不僅是老人自己,還有世道人心。
社會不誠信,訛人詐騙事情的頻頻出現,讓人們不敢去做好事,做好事者反成被告,反而要為被救助者出醫藥費,更有甚者,法院以不符合常理來判斷做好事者就是肇事者。
這樣的社會環境如何能讓人們有勇氣,有膽量去扶老人呢。社會責任感的缺失,當社會環境惡化到一定的程度,人們心中的不滿就會找一個渠道來發洩,所以看到別人受傷不但不上前相助,反而有幸災樂禍的情況發生。
1、扶不起的阿斗一般是用來形容一個令人失望的人,也表示沒有發展前途的事情或者人。當我們對一個人感到失望,或者是覺得他不求上進的時候,我們可以開玩笑的說,這個人是扶不起的阿斗。扶不起的阿斗並沒有罵人的意思,更多的是表達自己的一種失望感等。
2、這句話原本說的是劉備的兒子,阿斗這個人從小就不求上進,每天都只知道吃喝玩樂。在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不忘劉備的囑託,對阿斗鞠躬盡瘁盡心盡力輔佐,可是阿斗完全沒有把心思放在治國上。國家危難的時候阿斗依舊沉迷歌舞和美色,在奸臣的引誘下,整天不顧國家安危,每當外敵入侵的時候,都直接讓諸葛亮去應付,自己卻在宮中夜夜笙歌。隨著諸葛亮的年紀逐漸增大,很多事情力不從心,面對這樣的君主,諸葛亮最後也是毫無辦法,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最後斷送國家前途。阿斗的事蹟被廣為流傳,甚至還留下了“樂不思蜀”這樣的千古笑柄。一直到今天,人們都還會用扶不起的阿斗這樣的語句,來形容一些始終無法扶持成才的人。
“扶不起的阿斗”典故來自《三國演義》中,講述三國演義中蜀主劉備的兒子劉禪,小名叫阿斗。劉備死後他繼承皇位,稱為蜀後主。劉禪平庸無能,雖然有諸葛亮等賢臣良將人輔佐,也不能振興蜀國,最後還主動投降魏國。後用“阿斗”、“扶不起的劉阿斗”形容軟弱無能、沒有大志、不思振作的人。
劉禪又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
西晉泰始七年(271年),劉禪在洛陽去世,享年六十五歲,諡號為思。西晉末年,漢趙劉淵稱帝,追諡劉禪為漢朝孝懷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