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恩的寓意是委婉含蓄地承受恩寵,原指委婉含蓄地承受皇帝的恩寵,即被皇帝寵幸。婉轉意思是說話含蓄、曲折而溫和,承恩意思是蒙受恩澤。出自巴金《家》二十九:聲音婉轉而悽哀,裡面似乎含著無處傾訴的哀愁。
婉轉承恩的反義詞:千推萬阻
解釋:推:推拖。阻:阻攔。多次推拖阻攔。形容百般推辭、拒絕。
出自:明·朱權《荊釵記》第四十六出:“鄧尚書說親,直恁千推萬阻;見王太守樂意,卻不顧五典三綱。”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用於推阻。
承恩的寓意是委婉含蓄地承受恩寵,原指委婉含蓄地承受皇帝的恩寵,即被皇帝寵幸。婉轉意思是說話含蓄、曲折而溫和,承恩意思是蒙受恩澤。出自巴金《家》二十九:聲音婉轉而悽哀,裡面似乎含著無處傾訴的哀愁。
婉轉承恩的反義詞:千推萬阻
解釋:推:推拖。阻:阻攔。多次推拖阻攔。形容百般推辭、拒絕。
出自:明·朱權《荊釵記》第四十六出:“鄧尚書說親,直恁千推萬阻;見王太守樂意,卻不顧五典三綱。”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用於推阻。
在南京的水遊城和王府園小區之間有塊地,是承恩寺曾經存在過的地方。雖然現在消逝了,的確很惋惜,但抹去不了的是它曾經有過的耀眼的歷史。承恩寺是南京著名佛寺,位居三山街鬧市區,人煙輻輳,交通便利,其山門南北兩面臨大街,曾有店鋪七十餘間。明景泰年間,大太監王瑾奏請將其在鬧市區修建舍宅為寺,賜額“承恩寺”,利瑪竇曾經在此暫住。而朱元璋曾住過的吳王府就在承恩寺旁邊。探訪:承恩寺原址曾辦過小學承恩寺如今早已不存,順著三山街水遊城東側的小巷舊王府往前走,王府園小區入口前的一片地就是昔日承恩寺的舊址,現在已經沒有一點遺蹟。81歲的陳大爺住在小區多年,他告訴小編,現在水遊城和假日酒店之間的這片地就是承恩寺遺址所在。陳大爺兒時在承恩寺小學讀書,小學就王府園小區門口,靠近舊王府這條巷子。“學校旁邊的寺廟當時很大,有多大說不清楚。廟裡面唸經上香,我們在學校也不會吵到。”陳大爺介紹說,水遊城以前這片地是裱花廊,後面就是承恩寺,三山街對面就是過去的城隍廟。陳大爺所說的“承恩寺小學”由寺廟發展而來。據記載,佛教界以慈善為本,曾以廟場辦學以接濟撫養社會上孤苦兒童,後發展為學校,校因寺而得名,綴名曰“承恩寺小學”。六十年代中期曾改名為“向陽小學”。七十年代隨著巷名變更而改為“承恩裡小學”。考古:6年前發現明代承恩寺遺址2006年,三山街東北角的一工地內曾發現狀如明故宮遺址內的石柱礎,經南京市博物館專家鑑定,出土的石構件就是明代承恩寺遺留的建築構件。在工地3米深的地下,一處青磚砌成的高臺遺址長度超過20米,數個巨型石柱礎、一個石質蓮花須彌座和一塊精美的雲龍紋碑額躺在一旁。碑額正面最上方刻著“聖旨”兩個工工整整的楷書大字,其下刻著篆文“敕賜房屋山門……”等字,而背面則刻著“承恩禪寺”幾個大字。根據史料記載,早在1000多年前的南唐時期,三山街到內橋一線,是南唐皇宮的御道,隨著南唐小朝廷的衰亡,御道上的建築幾乎廢棄。到了元朝末年,朱元璋攻佔南京後,稱吳王,暫住在王府園,後來的承恩寺則與王府園緊鄰。歷史:曾為太監故第,利瑪竇在此小住承恩寺的建寺經過、規模和佈局,明南翰林學士晉陵王輿在《承恩寺記略》中有記載。承恩寺原為大宦官王瑾的故第。王瑾原名陳蕪,從永樂皇帝時即陪侍皇太孫朱瞻基,朝夕相處。朱瞻基認為他“忠肝義膽”、“心跡雙清”,即位後對他十分寵信倚重,賜名王瑾,參與軍國大事,多次蒙受重賞,積貲累萬,在鬧市區建造巨宅。景泰二年,王瑾奏請舍宅為寺,賜額“承恩寺”。承恩寺緊靠朱元璋為吳王時所居住的王府園,規模宏偉,基址周長一百二十七丈,共有六座大殿及禪堂、方丈室、僧舍、齋房等一百二十餘間。承恩寺在景泰二年創立後,可考者有成化、萬曆時期兩次重修。承恩寺所統小寺有亭子巷觀音庵、佑國庵、傘巷觀音庵。寺內不僅僧徒眾多,還是明代南都重要的接待場所,著名的義大利籍傳教士利瑪竇於1581年到達澳門學習中文,準備進入中國內地傳教。他先後在廣東肇慶、韶關、南雄及江西南昌等地活動,並於明萬曆二十七年到達南京,就住在承恩寺內,與明朝地方官員、文人廣泛交往,直到次年才離開南京,經天津到北京覲見萬曆皇帝。1900年,承恩寺在一場大火中被燒燬,僅地下建築遺存儲存下來。
春節為什麼要掛燈籠
燈籠象徵團圓,用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春節燈籠又統稱為燈綵,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春節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經過歷代燈綵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中國的春節燈籠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紮、刺縫等工藝,利用各個地區出產的竹、木、藤、麥稈、獸角、金屬、綾絹等材料製作而成。在中國古代製作的燈綵中,以宮燈和紗燈最為著名。
春節掛燈籠的寓意意思
春節掛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經過歷代燈綵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中國的燈綵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紮、刺縫等工藝,利用各個地區出產的竹、木、藤、麥稈、獸角、金屬、綾絹等材料製作而成。在中國古代製作的燈綵中,以宮燈和紗燈最為著名。
春節掛燈籠的傳說
傳說一
傳說姜子牙封完神後,自已卻沒有什麼司職,只有某位神仙出遊時給打替班。大年三十眾神都歸位,姜子牙卻沒有地方可去,百姓見他可憐,就在高杆頭點一盞燈,讓他在燈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點燈籠的習俗。
傳說二
關於打燈籠的由來,民間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一個聰明人想出個法子,他讓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3天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天兵已經放過火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3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而作罷。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來紀念這個日子。
傳說三
清代雍正年間河北省有一個老漢,此人心靈手巧,酷愛民間工藝,有一套做燈籠的手藝,每到年節,他都要做幾對鮮豔奪目的燈籠掛在自家的門前,為新春佳節增添了祥和、喜慶的氣氛,每年都吸引眾街坊鄰居圍觀欣賞。有一年老漢做了幾對燈籠到藁城集上來賣,恰巧被遊集散心的縣太爺看見了,便把所有燈籠都買下,掛在府邸整日觀賞。燈籠做工別緻,富麗堂皇,縣太爺視為珍品,愛不釋手。這年又到向皇上進貢日期,縣太爺正苦思冥想送什麼物品來取悅皇上,有人指點他送幾對燈籠試試。縣太爺雖有點捨不得,但為討好皇上只得忍痛割愛。果然,皇上一眼看中,龍顏大悅,重賞藁城知縣,並把燈籠定為貢品。後來皇宮內外到處掛上了這大紅的屯頭燈籠。河北燈籠被定為貢品取名貢燈,成為皇宮專用品,後來人們把“貢”字換作“宮”字,就成了現在的“宮燈”。
傳說四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
"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同樣,掛紅燈籠也是為了“過年”,從此就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