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笙是用來當人們載歌載舞伴奏的樂器,古時沒有樂器,人們只能口唱歌曲給自己找節奏,隨著社會的發展,樂器的出現讓人們的生活更多姿多彩,載歌載舞時更是生動活潑。那麼,你想知道拉祜族的蘆笙舞嗎?就跟著小編一起了解拉祜族文化吧!
蘆笙舞是拉祜族舞蹈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集體舞蹈,多在春節和中秋之時跳,先由村寨長老在廣場上放有稻穀、玉米、甘蔗、果品、茶葉等物的篾桌旁向神祈禱,然後全寨人在吹蘆笙者的帶領下手拉手圍成圓圈,隨著曲子邊唱邊跳,歌舞達旦。
拉祜人民喜歌愛舞,世世代代都把歌舞作為民族文化的代表和抒發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成為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拉祜族民間舞蹈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普遍流傳的有蘆笙舞、跳歌、擺舞三大舞種,其中最具特色的當屬蘆笙舞。
吹笙起舞——拉祜族之樂
蘆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在節日集會或有的祭祀活動時,均跳此舞。拉祜族與同屬氐羌族群的彝族一樣,崇拜葫蘆,把葫蘆視作祖先誕生的母體的象徵。蘆笙舞的動作除有少數為祭祀活動時的特有動作外,絕大部分是表現生產生活和模擬動物生活的,其過程非常詳盡。
正月初二開始,寂靜的拉祜山寨便熱鬧起來。午飯過後,盛裝的拉祜男女老幼紛紛匯聚到寨子中央空場上。人們在舞蹈場恭恭敬敬擺放篾籮,敬上祭神祭祖的糯米粑粑、蠟、酒等供品和祈福的籽種、泥土。莊重而簡短的儀式過後,嫻熟的蘆笙手、三絃手吹奏起古老動聽的曲調,男子依次圍成裡圈,女子圍在外圈,大家“連袂而歌,踏地為節”,按逆時針方向邊舞邊唱。
拉祜人民喜歌愛舞,世世代代都把歌舞作為抒發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成為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拉祜族民間舞蹈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普遍流傳的有蘆笙舞、跳歌、擺舞三大舞種,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蘆笙舞。
拉祜人過年期間都要舉行隆重盛大的“跳蘆笙”。正月初二開始,寂靜的拉祜山寨便熱鬧起來。午飯過後,盛裝的拉祜男女老幼紛紛匯聚到寨子中央空場上。人們在舞蹈場恭恭敬敬擺放篾籮,敬上祭神祭祖的糯米粑粑、蠟、酒等供品和祈福的籽種、泥土。莊重而簡短的儀式過後,嫻熟的蘆笙手、三絃手吹奏起古老動聽的曲調,男子依次圍成裡圈,女子圍在外圈,大家“連袂而歌,踏地為節”,按逆時針方向邊舞邊唱。舞蹈以足踏動作為主,有點玉米歌、栽秧歌、收穫歌、三腳歌、合腳歌、縮腳歌、閹雞擺尾歌、斑鳩拾穀子歌、拉藤歌等,表現勞動狩獵場景或模擬禽獸動作,格調古樸,動作熱情灑脫或詼諧有趣。在拉祜民間有“聽得蘆笙響,腳底板發癢”的說法。跳笙結束後,人們紛紛抓取一把經過跳笙的籽種或泥土,帶回家播種,認為來年必能獲得豐收。
拉祜族認為蘆笙是人類最早創造出來的一種樂器。在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天神厄莎用葫蘆孕育出第一代人類—扎迪和娜迪。扎迪和娜迪長大後,扎迪拿來金竹做響篾,響篾送給娜迪彈。又砍來最好的泡竹,找來最好的葫蘆,找到了蜂蠟和槽樹,做出了人間第一隻蘆笙。
吹笙起舞,在清代地方史志中已頻頻出現,如道光《雲南通志》載:“倮黑聚時,親戚會飲,吹笙為樂。”《威遠廳志》:“倮黑性耿直,男女雜聚,攜手成圈,吹笙跳舞。”直到今天拉祜族還保留著舞蹈早期“圍圈”、“攜手”、“頓足”的特色。
拉祜族崇敬葫蘆,把葫蘆視作祖先誕生的母體象徵,“沒有成熟的葫蘆,就沒有拉祜的望歌”(民間歌謠);拉祜人認為蘆笙吹出的聲音能與天神通話,能使人們聞聲相聚;人們跳起蘆笙舞,可以超越時空,與神同樂,得到神的庇佑。
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
拉祜族有自已的語言,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同漢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漢語和傣語,過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的基礎上創制了拼音文字。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間文學也極為豐富,傳統的樂器有“蘆笙”和“三絃”。拉祜族除種植糧食以外,還大力種植甘蔗、茶葉、咖啡、橡膠。創辦了鍊鐵、農機、採礦等,其中瀾滄鉛礦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業。
習俗
每逢節日或過年,家家都要賧佛和敬祖。在各種祭祀,屆時要洗澡、換衣,在專人指揮的“三鳴炮”儀式獻祭品後把祭品分到各戶,以保證各家各戶都能得到“福分”。
拉祜族中的苦聰人在狩獵時,習慣將獵獲的獸頭獎給第一槍射中者,前腿獎給發現獵物的人,剩下的肉,人均一份。
若有客至,都要敬酒獻茶。獻茶時,一般第一碗主人喝,第二碗敬客人,以表示真誠,茶水中無毒,讓客人放心。男女客人,即使是夫婦,借宿時也不能同住一室;
忌諱有:正月初一這一天,任何人都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許打罵狗,禁止殺狗,忌食狗肉。
婚俗
拉祜族青年男女婚戀和社交比較自由。婚嫁的當天,男女雙方都要殺豬,男方要把豬頭送到女方家,然後破成兩半,一半仍要帶回;女方家的豬頭也是如此,以表示骨肉至親、“新婚和合”。
食俗
拉祜族過去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主食當地生產的大米和包穀。喜用雞肉或其他配料加大米或包穀做成稀飯,有瓜菜、菌子、血、肉等各種稀飯,其中雞肉稀飯為上品。
拉祜族日常喜歡將菜、肉及佐料和水放入一段鮮薄竹筒內煮熟,既有竹之清香,又保持原有肉菜的香味。拉祜族烤肉別具風味,大都獵獲的野獸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葉將肉包住埋入火中,燒熟而食。烤肉香脆可口,佐以麻辣佐料後還能開胃。獵獲物的下水和雜碎,就地燃火,放入竹筒內煮熟分食。在開膛剖肚時,中年人喜歡用手捧喝熱氣騰騰的“護心血”,據說獵物的護心血有補血消除勞損的妙用。
拉祜族不僅會醃菜、醃肉、磨豆腐,還會釀酒。在民間,男女均嗜飲酒,並有在酒和肉上不分彼此的習慣。平時喜飲烤茶,烤茶是將大茶入罐烤至焦黃,待香味飄出後對入水稍煮即飲。
典型食品主要有:松鼠乾巴、幹糝、香草烤牛肉等。
節慶
拉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也有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
拉祜年除夕晚上舂粑粑,大粑粑象徵太陽和月亮,小粑粑象徵星星和五穀豐登,在農具上要放上一些粑粑,表示讓它們和主人一起分享節日的快樂。村寨里宰牲畜,戶主都要給各戶分一節大腸和幾勺鮮血,民間有不見牲血不吃肉之說。初一凌晨,全寨的年輕人都要背葫蘆或抬竹筒,到山泉去搶新水,然後便開始正式過年,喝酒唱歌。一般過年都由初一到初五;初九到十一為小年。小年的活動內容基本與大年相同。
嘗新節 男女分別在稻田和包穀地裡選一些顆粒飽滿、成熟較早的稻穗和包穀做新米飯,並以鮮菜瓜果、殺豬煮酒,邀舅舅、叔伯和親友共同聚餐。
在重要的節日和社交場合,也有送豬頭的習慣。
拉祜族
拉祜族是我國曆史最悠久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瀾滄江兩岸思茅、臨滄兩個地區。其中78%分佈在瀾滄江以西,北起臨滄、耿馬,南至瀾滄孟連。
他們的祖源來自青藏高原上的古羌族。公元10世紀之後,拉祜族先祖結束了遊牧生活,跋山涉水南遷來到今天雲南瀾滄江兩岸的普洱、臨滄等地區,定居繁衍至今。時至今 ...
每個人的淚都得自己擦!任何人也無法代替你自己!且行且珍惜!永遠都不要高估了自己在別人心裡的位置。那麼,接下來這期拉祜族文化為我們帶來的是拉祜族吉他:無論男女老幼都能操起吉他彈唱。一起來了解更多吧!
拉祜族與吉他的緣分
不久前,中央電視臺《鄉土》欄目走進了拉祜族寨子——老達保。讓攝製組人員驚奇的是, ...
據歷史考證,拉祜族先民源於甘肅和青海一帶的古羌人,最早過著遊牧生活,後經過南遷至瀾滄江,並在此定居。經過漫長的社會發展,現在的拉祜族已經是一個經濟較為發達,文化迅速發展的少數民族。那麼,你知道拉祜族用的是什麼語言和文字嗎?一起來了解一下拉祜族文化吧。
拉祜族有自己的語言。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
美麗的服飾是年輕的小女孩們所喜歡的,古代的服飾繁瑣的樣式都是十分美麗的。很多的少數民族還保持著以前的裝飾,那些衣服都是看起來非常讓人心動的。本期拉祜族文化帶你瞭解拉祜族服飾。
拉祜族男子身穿淺色右衽交領長袍和長褲,喜歡佩刀,繫腰帶,腳穿布鞋,頭戴包頭,長袍兩側有較高的開衩,領口衣襟等處用深色布條鑲邊, ...
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度,節日文化是非常深厚的額,有非常多的民族,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文化,而在我國甘肅地區的拉祜族,有一個庫扎節,你對庫扎節對於拉祜族的重要性有多少了解,本期拉祜族文化為你解析。
拉祜族的年節,分為過大年、過小年兩次。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一是過大年,正月十五是過小年。大年一般要過5 ...
結婚時候宴請親朋好友是中國的習俗,中國人把婚宴看成親朋好友對自己婚宴的祝福,喜結連理的時候跟大家分享喜悅,婚姻才會長久。但是有一個民族卻讓人覺得諦笑皆非,因為他們只有在離婚的時候才設宴,寓意“好聚好散”。
那麼,你想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嗎?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拉祜族文化吧!
拉祜族青年男女找物件,主要 ...
舞蹈是人們在慶祝節日時渲染節日氣氛,表達自己內心感情的一種方式。中國有56個民族,舞蹈文化傳承下來後每個民族的舞蹈都獨具特色,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更是把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入舞蹈裡,讓人嘖嘖生嘆。那麼,你知道拉祜族的蘆笙舞嗎?就跟著小編一起了解拉祜族文化吧!
蘆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在節日集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