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拉祜族節日

拉祜族節日

  擴塔節,俗稱拉祜年,是過年的節日,拉祜簇過年分大年和小年。大年是女人的年,小年是男人的年。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快到過年時,男人們在離家很遠的地方打獵,過年時趕不回來,到男人們滿載而歸時,年已過完了。婦女們為了慰勞男人們,又重新過一次年,這次年就叫小年。大年從正月初一到初四,小年從初九到十一。十二為滿年,是拉祜簇男女共同的年。午前,家家戶戶要清掃房屋,漿洗衣物,男人進山打獵,婦女趕縫新衣,青年男女做蘆笙、口弦、繡花包,娃娃們準備砣螺。年三十晚上,家家舂粑粑,準備抬新水器具。大年初一天剛亮,火槍放響幾聲後,全村男女老幼抬著竹筒等盛水器湧向泉邊搶“新水”。傳說,誰家先搶到“新水”,誰家的稻穀就會先熟,誰家就會更有福氣。

  隨後,人們敲響芒鑼用新水和烘粑粑祭獻祖先,耕牛和農具,還要割一把青草喂牛,感謝牛一年來的辛苦。過年期間,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雅米”姑娘和“雅把”小夥在廣場相互丟包,傳遞愛情資訊。娃娃們賽砣螺。人們帶著粑粑、臘肉、酒等到親戚家拜年,老人們給拜年的年輕人拴紅線,表示節日祝福。滿年十二那天,各村寨舉行盛大的蘆笙舞會,邀請各族男女參加,主人將裝滿谷種、桃花、櫻花、李花、甘蔗、青松的篾桌抬到曬場中央時,上百支蘆笙一齊吹響。成百上千人共同起舞,跳笙歡樂直到通宵達旦,跳笙結束,各家要拿回一些經過跳笙的谷種,拌在自家谷種中,傳說這谷種種莊稼長得好,生活像花一樣美好。

  “新米節”又稱“嘗新節”,拉祜語稱“扎西長”;是拉祜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傳說,拉祜族的祖先扎迪、娜迪從葫蘆出來後,地面上沒有吃的,只能用山茅野薯充飢、“厄薩”天神把五穀種子給了他們,教會他們種地了;拉祜族人民感謝厄薩,每當穀物成熟的時節,就要用新米飯祭祀厄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傳統的“新米節”。新米節全部要用新鮮食品,節日前一天要到田地裡現時勒回些成熟的穀子,放在炕笆上烤乾或在鐵鍋裡炒幹,舂成末,供做粑粑和新米飯,再摘回新鮮瓜果蔬菜,有豬牛的殺了分吃,沒有的殺雞,烤一罈酒,備辦豐盛的食品。新米節當天,全寨休息,並邀親友共度,放牧在山上的牲畜也要全部趕回寨與人們一起歡度節日。過節時,先盛一碗新米飯,一碗小菜豆腐湯,一碗新鮮瓜菜,點燃香燭,敬獻給厄薩天神和祖先神靈。而後給牲畜吃節日食品,在犁頭、農具上粘些粑粑等食品,狗要單獨喂一份,感謝它一年來對人做出的貢獻。上述儀式完畢後,才上酒上菜,與親友共度節日,席間,青年人向老輩說些感激話,老人們給小輩唱做人訓辭及遵守族禮寨規的歌謠。晚上,舉行全寨跳笙活動,人們在篝火周圍合著長鼓蘆笙節奏起舞,共同歡度新米節。男女青年唱情歌,搶包頭,表達戀愛之情。

  葫蘆節,拉祜語稱“阿朋阿隆尼”,時間在農曆十月十五、十六、十七日三天。傳說,拉祜族是從葫蘆裡走出來的,故葫蘆是拉祜族的吉樣物和生活伴侶。拉祜族用葫蘆裝水酒,裝火藥、儲藏谷種,做蘆笙。葫蘆有許多優點,裝水清涼,裝酒不變味;裝谷種裝火藥不易受潮。拉祜人出門總離不開葫蘆,尤其是男人,身上至少要帶三個葫蘆,一個裝水或酒、一個裝火藥、一個就是葫蘆笙。葫蘆節期間,瀾滄等地舉行隆重的物資交流會,開展葫蘆文化節活動,舉行盛大的群眾性蘆笙舞比賽。“阿朋阿隆尼”葫蘆節是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決定的。自1992年以來,每年農曆十月十五至十七舉行三天慶祝活動。在《拉祜族民間文學集》中,收錄有拉祜族人從葫蘆裡出來的民間傳說《拉祜族的來歷》、故事:《葫蘆的故事》等,史詩《牡帕密帕》中的“種葫蘆”就說到,拉祜族的祖先扎倮和娜倮,是在小米雀和老鼠的啄咬下,從葫蘆裡出來的,說明了葫蘆和拉祜人的密切關係。

拉祜族節日,拉祜族的傳統節日習俗

  拉祜族的節日很多,而且都非常有民族特色,比如葫蘆節、火把節、二月八和月亮節等都是拉祜族比較特別的節日。拉祜族人熱情好客,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去體驗拉祜族傳統的節日,感受這個民族獨特的風土人情,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拉祜族文化,看看他們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葫蘆節

  拉祜語為“阿朋阿龍尼”,在農曆的十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舉行。葫蘆節源自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史詩敘述厄莎造就天地萬物後,將一粒金色的葫蘆種子種在一棵大樹下,種子慢慢發芽、開花、長成葫蘆。厄莎請來小米雀和松鼠啄開葫蘆,拉祜族始祖扎迪(男)和娜迪(女)便從葫蘆中走出來。這一天是農曆十月十五日,成為拉祜族的誕生日,每年都要舉行莊嚴的慶祝儀式和豐富多采的文體活動。

  春節

  拉祜族的春節稱為“擴”,分為大年和小年,時間與漢族春節相同。正月初一至初四為大年,又叫“女人年”,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二日為小年,又叫“男人年”。傳說遠古過年,男子外出打獵,來時年已過完,為了慰勞男子,重過一次年,是為小年。

  拉祜族對春節極為重視,從上一年的臘月二十四日就開始準備過年,打掃衛生、清洗衣物。除夕之夜,人人洗澡,家家舂糯米粑粑。初一清晨雞叫後,家家戶戶便在槍炮聲中到山泉邊、水井旁搶“新水”。據說,誰家最先搶到“新水”,誰家當年的穀子就會先熟,且事事如意。“新水”搶回來後,要供於神龕上祭神敬祖,給老人洗手。接著將糯米粑粑烤熟,先敬傳說中的英雄扎怒扎別,再分別獻給牛、農具以示慰勞。

  初一這天,活動限於寨內進行,主要的活動是到寨子東面的山崗上請年神。初二至初四,親友間帶酒、糯米粑粑、豬肉等相互拜年,老人接過年禮後,要給拜年者拴紅線祝福。出嫁的女兒亦攜女婿回家拜年。大年初五,全寨男子集體外出打獵,出發前,要舉行狩獵祭祀活動。正月十二日是滿年,全寨人將年神送回到山崗上,夜裡在村寨廣場歡跳蘆笙舞,第二天開始生產勞動,春節結束。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語支各族的共同節日,也是拉祜族繼春節之後的又一個重要節日。拉祜族有著本民族關於火把節來歷的傳說。相傳遠古時候,天神厄莎強迫人們在八月十五這天向他進貢,拉祜族英雄扎努扎別帶領人們進行反抗,厄莎一怒之下將太陽和月亮藏了七天七夜,天地一片漆黑。

  扎努扎別採松明綁在水牛角上,將蜂蠟塗在黃牛角上,照亮大地。人們才得以耕種、收穫,戰勝了厄莎。

  厄莎十分氣惱,設計害死了扎努扎別。

  為了紀念扎努扎別,人們便在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這天點燃松明火把,相沿至今,成為火把節。

  火把節之夜,村寨中央立一對數丈高的大火把,由頭人或德高望眾者將大火把點燃,各家家長也將自家房前的火把點燃,持火把繞行房前屋後,田間地角,驅趕蚊蟲鼠蛇,青年們則圍著村寨廣場的大火把歡跳蘆笙舞,通宵達旦。

  祭祖節

  農曆七月十三至十五舉行。祭祖時,每家在神龕旁臨時擺一篾桌,將芭蕉、菠蘿、桃子、石榴、姜苗花、雞鳳花、養鳳花等祭品一一堆放在篾桌上,祭品堆數與去世的祖宗人數相同,插上香蠟,之後殺雞做飯,用最好的菜敬奉祖先。祭祖時要按去世祖先的輩分大小一一恭請回來過節,祈求他們保佑世人平安幸福。祭祖須邊祭三天,至十五日將祭品用一塊篾笆盛著送至寨外僻靜處,節日方告結束。

  新米節

  具體日期不定。在農曆的七、八月間稻穀黃熟時選一天。按習俗,這天所有人都要回到家裡,連牲畜也趕回家。新米飯做好後,先祭天神厄莎和祖先,然後按順序給動物、生產工具及狗各分一份,人最後吃。

  二月八和月亮節

  這類節日只有信佛教的拉祜族才過。時間分別為農曆二月初八和農曆八月十三至十五日。前者的主要活動是到佛房拜佛、喝佛水,求佛保佑人畜平安。後者除到佛房拜祭外,各家還由老人用新米飯、新鮮瓜果祭拜月亮。

  聖誕節

  信仰基督教的拉祜族,在公曆12月25日過此節。節日清晨,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齊集教堂唱《讚美詩》(拉祜文),下午開展群眾性文體、社交活動並互贈禮品。禮品由教堂波管(管理財務的人)造冊登記,懸掛在立於廣場中央的竹竿上,由牧師禱告後點名領取。送禮品要送對方沒有的東西,青年男女之間則互贈對方心愛之物。各種文體活動多以比賽的方式進行,優勝者可獲得一定數量的獎金和糯米粑粑。聖誕節雖為西方宗教節日,卻帶有濃厚的拉祜族傳統節日特點。

  在年節喜慶日子裡,除了跳蘆笙舞外,打陀螺和盪鞦韆也是拉祜族普遍喜愛的娛樂活動。打陀螺通常以比賽的方式進行,少則兩人,多則數十人,各為一方,每人持一陀螺和一根鞭子,先用鞭線將陀螺繞緊,然後扯動鞭子,陀螺即飛旋而出,以擊中對方的陀螺並使之停止轉動者為勝方。打陀螺不僅在寨內進行,有時寨與寨之間還各自選出代表隊開展比賽,風氣頗盛,民間亦有諺語云“過年過到二月八,陀螺打到青草發”。盪鞦韆更是年節裡不可缺少的活動。

拉祜族“擴”節 節日也分公母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拉祜族的節慶文化豐富而獨特。如拉祜族獨有的“擴”節,就體現了他們鮮明的民族特徵。

  “擴”是拉祜語的譯音,有“輪迴”之意,它是拉祜族規模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其中除夕叫“擴必”,即舊年,大年初一叫“擴式”,即新年。最為獨特的是“擴”還要分公母,母年叫“擴媽”,即大年或女人年,公年則叫“擴八”,即小年或男人年。過“擴”的時間大概在每年的秋收之後,而節日的時間不固定,短則幾天,長可達20天之久,節日期間的活動專案可謂數不勝數——“擴式”(初一)早晨的雞鳴破曉時分,各家各戶的年輕人就點起火把,背起竹筒、葫蘆等到水源去搶“新水”,拉祜族相信“新水”是吉祥的象徵,誰先搶到誰家就會獲得豐收和幸福。

  搶來的新水除了用來替換供奉在家的神水之外,還要加熱後送給村中的老人,讓他們洗去舊年的塵垢。當“擴式”的太陽昇起後,全村人就在頭人帶領下迎年神,意在將年神請到村中的佛寺裡,與人共同歡度“擴”。迎神儀式順利結束後,在神靈慈愛的陪伴下,拉祜族人的歡慶正式開始了。各家各戶都帶上豐盛的飯菜,在寨樁(象徵男女生殖神崇拜的木樁)的南、北、西三個方向吃團圓飯。

  “擴”期間,拉祜族各村寨都要跳傳統的蘆笙舞、擺舞以及舉行盛大的陀螺比賽。陀螺比賽雙方的人數少則幾人,多則幾十人,比賽者每人持1個陀螺、1根長棍,棍上系麻線,用以抽動陀螺。

  陀螺比賽分為“支方”和“打方”。比賽時,先由支方丟擲一個陀螺挑戰,打方則用力將自己手中纏繞著線的陀螺,擊向對方正在旋轉的陀螺,如未擊中,則打方敗,如果擊中,則看誰的陀螺轉的時間長,長者為勝,勝者將贏得雷鳴般的歡呼聲。

  除了這些歡慶的慶典,“擴”期間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出獵儀式。到了大年初五,全寨男子要帶上獵具到寨外集合,他們會選一棵大樹,把樹皮剝開,在上面畫上各種飛禽走獸,然後把各自的手鐲放在樹下,點起香臘,接著便紛紛向樹上的畫像射擊,據說射擊結果帶有神奇的預示性,你射到什麼畫像,新年圍獵就會獵到什麼……


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拉祜族的傳統節日有五個,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中秋節。其中春節最隆重。按照拉祜族的歷法,有的地方的拉祜族,碰上閏月年,就會出現過兩次節和過兩次年的情況。拉祜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拉祜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崇拜多神,供奉“厄莎”。 ...

最隆重的節日庫扎節

  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度,節日文化是非常深厚的額,有非常多的民族,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文化,而在我國甘肅地區的拉祜族,有一個庫扎節,你對庫扎節對於拉祜族的重要性有多少了解,本期拉祜族文化為你解析。   拉祜族的年節,分為過大年、過小年兩次。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一是過大年,正月十五是過小年。大年一般要過5 ...

中華民族:

  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   拉祜族有自已的語言,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同漢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漢語和傣語,過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過西方傳 ...

--簡 介

   拉祜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族先民屬於古代羌人系統,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拉祜族地區屬於亞熱帶山區,以農業為主,1950年以 ...

喪葬習俗

  1.搓獨格。拉祜語意為 墓地 ,是拉祜族喪葬習俗。遊獵時期的拉祜族,無喪葬活動,也無墓地。據清康熙楚雄心志卷一我: 保從一遇有死者不殮不菲,停屍而去。另擇居焉一。 十八世紀逐漸定居以看,一些地方出現墓地和省萍形式。凡是行土葬的山寨,一般有一片公共山地為墓地。只交是屬於正常死亡的措內成員,不分宗族、信仰、華 ...

的節慶習俗

     拉祜族的節日有春節、擴塔節、端午節、嘗新節,火把節、新米節、祭祖節、卡臘節、搭橋節、葫蘆節等。另外拉祜族還有別有趣味的風情,它們是拉祜族文化延續,傳播的主要載體,凝聚著拉祜族的文化心理,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   拉祜族擴尼哈尼春節,也叫過年,拉祜語稱 擴尼哈尼 。時間為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九,與漢族春節 ...

祭太陽神

  瀾滄縣拉祜族太陽神廟,建在背東向西的山坡上,除了在右頭頂上留著智慧之辮的祭司能進去之外,任何人嚴禁入內。 祭太陽神廟時在立夏日,拉祜人說,這是一年中太陽賜光最多的一天。凌晨,婦女們手持竹籮,內裝爆米花,圍著寨心樁邊跳邊撒,敬獻神靈,祈禱年豐。跳完,男人們敲著鑼鼓,手持長刀,列隊向山坡行進,先到太陽神廟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