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集+黎族古老的副業
採集 黎族古老的副業
由於黎族聚居的海南島地處熱帶,常夏無冬,雨量充沛,十分適宜植物生長。這樣的自然條件,為黎族群眾的採集活動提供了優越的基礎。在黎族地區遍佈的熱帶雨林植物群落,具有復層、常綠、混交和多樹種組成的特點。植被型別以常綠闊葉林為主,林下遍佈熱帶灌木、藤、草本植物,可以說是一年四季樹木掛果、漫山野菜,並有一定儲量的土特產資源,為黎族群眾的採集活動提供了物質基礎。因此,採集活動成為黎族群眾重要的家庭副業和生產活動內容。
採集活動一般以兩種形式進行。一種是專門進行的採集。到山林中去採集必要的生活用品和用於交換的物品,如野果、植物根莖、紅白藤,採摘木棉、山桂皮、藥材等。另一種將自己隨手可以獲得的野果、野菜採摘回來輔助生活。20世紀初在海南黎族地區傳教的外國傳教士的遊記裡記載說:小孩上山放牛時,隨身帶著彎刀竹簍,見著野菜就採集裝到竹簍裡;人們幹農活時,腰上掛一個竹簍,帶上彎刀,見著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就將其採集。
以前,採集活動對於黎族社會來說,其作用是很大的。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農作物種類少、產量低的情況下,必須有相應的補充才行,加上黎族種植的蔬菜、果樹少,澱粉以外的營養主要是靠採集野菜、野果來解決。且當時人口少、山林茂密、植被破壞不嚴重,又為採集活動提供了較優越的條件。
除了果腹之外,採集活動還是解決黎族群眾穿、住方面的重要手段。黎族織布用的重要原料木棉和樹皮就是透過採集而得。文獻載:“紡織的原料有‘樹皮’和棉花兩種。這種‘樹皮’原料從山上剝回來……曬乾後再撕成細絲,然後搓成細線,即可用來織布。”另外,蓋船形屋的茅草、木料等也是靠從山上砍伐得到。正因為採集活動對黎族有這樣重要的作用,同時自然界也提供了這樣好的條件,所以採集活動不但在遠古,就是到了1949年前後的歷史時期中,都是黎族的重要生產活動。
黎族古老文化標誌:黎族獨木舟
船舶作為水上的一種交通工具,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已經出現樹木做的船舶。而根據黎族文化中的記載,中國船舶的始祖是黎族的獨木舟,獨木舟是黎族傳統民居生活必不可少的一個交通工具,它不僅是黎族文化的象徵,更是黎族人民獨特智慧的體現。那麼,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黎族古老文化標誌:黎族獨木舟吧。
據《中國航海史》和《中國船譜》記述,筏和獨木舟是船舶始祖。在黎族獨木器具中,獨木舟最為著名。早在數千年前,海南先民已經和獨木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黎族傳說他們的祖先是乘獨木舟來到海南島,黎族傳統民居中的“船形屋”,據說就是根據倒扣的獨木舟外形蓋成。
“古者觀落葉因以為舟”(《世本》),“古人見窾木浮而知為舟”(《淮南子·說山訓》),古人終於認識到某些物體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為人們創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誘因。“刳木為舟”(《周易·繫辭》),“刳”是割開、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獨木舟。
獨木舟古籍雖有記載,具體出現的年代尚不能斷定,海南的考古中也沒有發現。但1977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槳,這表明最遲在大約七千年前,我國已開始使用獨木舟。黎族獨木器以獨木舟最為著名。
這大概源於一個古老的黎族傳說—他們的祖先就是乘著獨木舟來到海南島的,所以,凡是器具不但都要“獨木”,而且他們的傳統民居“船形屋”據說也是對倒扣的獨木舟外形的模仿。用大榕樹製作獨木舟時,先去掉外層的樹皮,用鐵鑿子挖出一個橢圓或規則的空間,再用慢火放在樹幹中間燒,然後把燒黑的地方用尖利的石頭等硬物鑿乾淨。燒一點,挖一點,直到獨木成舟。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符策超曾介紹,如今製作獨木舟並不是特別困難,因為有鐵器,在鐵器沒有出現的時候,先民更是靠著自己獨特的智慧來製作:先選用一棵粗大挺直的樹幹,將不準備挖掉的部位塗上溼泥,然後用火燒烤未塗溼泥的部位,待其呈焦炭狀後,再用石斧等工具砍鑿,這樣疏鬆的焦炭層很快就被“刳”盡,如此反覆多次,獨木終被“刳”成帶槽的舟。獨木器具是一種物化了的文化。獨木器具的實物屬性,表現了黎族特定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民族特徵。
您可能還會喜歡:
大名鼎鼎的畲族綠麴酒
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畲族文化
頗具民風的哈尼族獨特飲食文化
畲族吉祥物:畲族綵帶
七夕的古老傳說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由無數恆星組成的銀河像一條天河橫亙夜空,人們說,它把多情的牛郎和織女隔開了,只有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搭成一座鵲橋,他們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乞巧的儀式源自古代織女桑神的原始信仰這種信仰結合了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相會的說法,成為了我們今時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間信仰。
中華民族: - 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保亭、樂東、東方、瓊中、白沙、陵水、昌江、宦縣等地,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
黎族有自已的語言,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由於長期與漢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說漢語。過去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1957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
七夕情人節的古老傳說
七夕情人節的古老傳說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由無數恆星組成的銀河像一條天河橫亙夜空,人們說,它把多情的牛郎和織女隔開了,只有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搭成一座鵲橋,他們才能相見。這個美好 ...
黎族--簡 介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海南其它市與當地民族雜居。
黎族有自己的語言,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由於長期與漢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說漢語。過去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1957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 ...
黎族習俗與婚俗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保亭、樂東、東方、瓊中、白沙、陵水、昌江、宦縣等地,是由古代 百越 族的一支發展而來。 黎族有自已的語言,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由於長期與漢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說漢語。過去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1957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 ...
俄羅斯人的古老習俗
俄羅斯人的一個古老習俗,就是喜歡用麵包和鹽招待客人。
這一習俗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世紀。當時,匈奴帝國稱雄歐亞大陸,為了防備和消滅敵人,匈奴頭領阿提拉破壞了現今俄羅斯歐洲疆域的大部分曬鹽場。到公元9—10世紀的羅斯公國時,鹽已經成為稀有的貴重品,只有款待貴賓時,人們才能在宴席上開開眼而由於中世紀農 ...
望遠鏡觀測到最古老星系:僅比宇宙晚3.8億年
大圖中帶顏色的方框標示出了本次發現的最早期星系的位置。小圖中則是對這些星系的黑白放大圖。每一個這種星系都標出了其紅移值,這一數值表示其最初發出的紫外和可見光線是如何在穿越廣袤的空間時被拉伸至紅外波段的。其中一個紅移值高達11.9的星系可能是迄今人類觀測到的最遙遠星系,其形成時宇宙才誕生不過3.8億年 ...
海南黎族待客筷子學問
世居在美麗富饒的海南島上五指山的黎族人民,對待來賓獨具特色。主人先取檳榔盆,讓客人吃檳榔,表示歡迎。接著,主人把客人隨身攜帶的東西拿進屋保管好。然後,安排客人休息,主人開始做飯菜。若是女客,先吃飯後喝酒,如果是男客,先飲酒後吃飯。在酒席上有規矩,不能亂坐,要面對面就坐。接待客人以殺雞佐酒為厚禮。佐飯菜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