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山西戲曲:上黨梆子文化
探索山西戲曲:上黨梆子文化
上黨梆子是山西的四大梆子之一,它主要流行於我國山西南部,上黨梆子和蒲劇、晉劇都享有同樣的歷史資格。上黨梆子在表演時的主要內容都透露出愛國主義以及積極向上的意義。
本期的山西文化為你帶來更多關於上黨梆子的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上黨梆子流行於晉東南地區(古上黨郡)。當地人過去稱這為“大戲”。上黨梆子起源於明代末年。音調高亢明朗,粗獷樸實,音樂曲調豐富,音響強烈。表演上,多用直出直人,強烈明快,側重唱唸工夫。在約400個傳統劇目中,以表現古代英雄、忠臣良將、外抗侵侮、內懲奸賊題材為主,許多戲浸透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富有積極意義。
其中最負盛名的是表現楊家將的“楊家戲”,歌頌岳家軍的“岳家戲”,演得慷慨悲壯,動人心絃。解放後,經過整理加工,許多傳統劇目耀出新的光彩,重新演出的優秀傳統劇目有《三關排宴》、《天波樓》、《皮秀英打虎》,移植演出的《薛剛反朝》、《法門寺》,創作和新編的現代戲《十里店》、《山村供銷員》等,受到城鄉觀眾的歡迎。上黨梆子在長期的發展過程這中,名角競秀,人才輩出。
著名的老藝人楊清海,工鬚生兼老旦、淨角,他的《雁門關》、《苦肉計》,享有很高的聲譽。著名演員段二淼以飾演小生、鬚生馳名,唱腔高亢激越,變化自如。《長生殿》、《雁門關》、《甘泉宮》,在太原演出獲得“譽滿幷州”的美稱。四十年代,郭金順以扮演《三關排宴》中的楊四郎、《雁門關》中的楊八郎、《徐公案》中的海瑞、《掛龍燈》中的高懷德而著稱。他的獨到演技和唱工,常使人讚不絕口。
上黨梆子還培養出一些優秀女演員,其中著名的有吳婉蘭、郝聘芝、張愛珍、吳國華等。她們的唱工和做工,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黨梆子在清代中期流傳到山東菏澤地區和河北永年縣,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在當地形成了山東棗梆和河北西調兩個劇種。
山西戲曲文化代表:左權小花戲
左權小花戲是我國民間的一朵珍貴的野花,他不僅在山西地區受到眾多人民的喜愛,它還廣為流出,左權小花戲是一種漢族古老的歌舞技藝。在山西文化中,左權小花戲是不可或缺的。你對左權小花戲瞭解多少呢?本期的山西文化為你帶來更多的左權小花戲的更多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小花戲是山西省漢族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它不僅在左權一帶廣為流傳,而且也流傳到全省許多地方,並在全國也產生了影響。
晉中李明珍(一級演員)曾多次被邀請到北京舞蹈學院傳授左權小花戲,從中央到全國許多地方的專業與業餘文藝工作者,經常來晉中學習小花戲。1992年11月,小花戲《開花調》力挫群雄,奪得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大獎賽一等獎。同年12月,在全國第二屆“群星杯”評獎活動中,《開花調》又榮獲金獎。
1994年9月,《開花調》應邀赴蘭州參加了中國第四屆民間藝術節的演出,載譽而歸。如今,左權小花戲不但聞名大江南北,而且在國外一些國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小花戲和左權民歌曾為左權贏得“全國民間藝術之鄉”的美譽。2009年7月3日,左權開花調藝術團起程赴土耳其,代表中國參加第十屆國際布尤切克美謝文化藝術節和第四屆國際庫楚克切克美謝湖泊藝術節。
2013年9月,山西左權花戲歌舞劇《太行奶孃》在國家大劇院濃。2013年12月31日,大型左權花戲歌舞劇《太行奶孃》主題曲主場劉海萍。舊時村中多立“社”(集體性組織),每年過了春節,由社首召集,排練節目,到元宵節在三官廟(封建時代供奉的天官、地官、火官)前先祭袍,後沿街表演節目。
十六日各路“社火”相互串村表演,十七日雲集縣城比試奪魁。人們以鬧社火形式,一方面進行自娛活動,另一方面又透過敬神,祝願年歲豐稔,四季平安。流傳於當地眾多的民間藝術形式中,最受群眾喜愛的,首推“文社火”。它起源的準確時日,志書未載,據老藝人回憶,“文社火”於清朝末年已在遼州盛行。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吸收了本地和外地姊妹藝術的優點,逐步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小歌舞劇。
文社火的每個節目,一般由兩個12歲左右的男童表演,服飾化妝基本上是小生小旦(少量節目配以丑角)。舞蹈特點主要是扭,常用舞步是顫顫顛顛的“曉嚎步”。扮演女角的演員多舞“擦脯扇”,扮演男角的演員多持合扇。曲調大都採用當地流行的民歌,多為一劇一曲。常用的伴奏樂器是晉胡、京胡、大橫笛笛、海笛、鑼鼓鐐、四塊瓦、擦拉機(一種小型打擊樂器)等。
演唱的內容多是些有生活情趣的小故事。辛亥革命以後,“文社火”大大地向前發展了一步,角色行當在生、旦、丑三小門的基礎上有所增加,化妝上能區分人物性格。離城40裡的孔家莊村“文社火”的發展較有貢獻。當時,該村有一批藝術人才,像已故老藝人關向陽、關秀陽等,能編善導,演員王蘭田、王玉馬、石束江等,舞的“隨嚏步”別具風格,以表演《賣扁食》為拿手節目,影響很大。
由於“文社火”將歌、舞、劇三者進一步融合提高,扇花中又出現了蝴蝶花,異常花俏新鮮、老百姓親切地將“文社火”稱之為“小花戲”。這個時期流傳下來的代表劇目除《賣扁食》外,還有《放風箏》《打鞦韆》《摘花椒》《打櫻桃》《賣菜》《鏟菜》《遊花園》《回婆家》《看覓漢》《送小姨》《金箍帽〉、《拿煞人》《懷孩》等。1937年抗戰爆發後,我八路軍總部進駐遼縣麻田鎮。隨著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社組織及“文社火”之名逐漸消失,由“小花戲”取而代之。
當地文化工作者、民間藝人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新文藝工作者,對這一漢族戲曲民間藝術形式進行了改革與提高。內容上直接服務於抗戰的需要;人物角色增加了青年男女、老人兒童等,改變了一貫男扮女裝的舊俗,女孩子們開始登臺表演;“隱咳步”發展成優美舒展的“三顛步”;單調的“擦脯扇”也逐步開合宛轉,進一步發展為“蝴蝶扇”;舞蹈動作還從別的姊妹藝術裡吸收了精華,豐富了自己,曲調也更加優美,伴奏樂器也有所增加;服飾、化妝不再是單純的小生小旦,而是按角色性格穿著彩服等。以上變化,大大加強了小花戲的表現力,群眾稱此為“新花戲”。
兔年說兔:兔文化趣談
“兔”在中國是一個美好的字眼。它既是人的生肖之一,也與人類的生命、人們的美好的希望密切相連。
“兔”,是動物兔的象形字。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解釋說:“兔,獸名,像距後其尾形。”其甲骨文、篆文描畫的正是“兔”的長耳短尾的形象。
由“兔”字派生出的漢字並不多,但都很有特點。
例如,“逸”是一個會意字。兔子跑得快稱為“逸”。《說文解字》等書都認為“逸”字表示兔子“善逃”。
這表明,兔子當之無愧的長跑冠軍。
於是又有“奔逸”、“逃逸”、“逸失”、“遊逸”、“隱逸”、“安逸”、“逸聞”、“超逸”等語彙。
三隻兔疊在一起組成一個漢字,表示跑得飛快的樣子。
“冤”字則替善良的兔子“鳴冤叫屈”的標誌。
《說文解字》解釋說:“冤,屈也。”意為兔子在網羅柵欄之下,不能逃脫,只有屈從,不能舒展。引申為冤屈。
於是有“冤枉”、“不白之冤”、“鳴冤”、“申冤”等一系列詞語。而兔子居有冤之首。
可見可愛的兔子最值得人們同情。
“兔”與“菟”相通。“菟”就是牽藤寄生的草本植物“菟絲”,也叫“菟絲子”,又名“女蘿”,或寫作“兔絲”。
“兔”添“土”旁為“堍”,指橋樑兩端靠近平地的部分,即上橋之處。
“兔”與十二地支中的“卯”對應,漢代王充《論衡》說:“卯,兔也。”二者組成我們的生肖“卯兔”。
“卯”的本字描畫的是草木出土萌芽的形象。《說文解字》說:“卯,冒也。二月,萬物冒地而出。”在十二時辰中,“卯”時是指早晨5-7時。
因此,“卯”表示春意,代表黎明,充滿著無限生機。
“柳”體現著“卯屬木”之意,於是有“春風楊柳”。
“茆”,是一種水草。又形容有時草叢生,茂盛的樣子。
“昴”,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泖”,指水面平靜的湖塘。
“鉚”,表示將物體的部件緊密地連線在一起。
上述這些字,都直接間接地與“兔”相關。或由“兔”引申而出。或與“兔”的性情相合。
與兔有關的歇後語也還有不少,如:
兔兒爺滿山跑——還是歸老窩
兔子不吃窩邊草——留情(青),比喻不傷害鄉親鄰里。一般用天貶義。
兔子爬坡——往上梭
兔子的腿——跑得快
兔子的耳朵——聽得遠
兔子的嘴——三片兒
兔兒吹笛子——嘴不嚴
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兔子不點燈——自亮
兔子跟著月亮跑——沾光
兔子看人——紅眼了
兔子拉犁——心有餘而力不足
兔子靠狼靠牙——各有各的謀生法
兔子跑到羊群裡——小而精
兔子攆烏龜——趕得上
兔子轉山坡——遲早還得回老家
兔子吃草——光哆嗦
兔子跑到麻地裡——橫豎都是躺
兔子逃跑——不回頭
兔兒爺洗澡——一攤泥
兔絲子爬秧——胡爬亂抓
中秋節:中華文化的活化石
中秋節是濃縮了幾千年儒家文化現代非物資遺產的活化石,它以獨特的血親團圓為基礎,將民族團結和國家一統融合於儒家“團圓文化”之中,造就了東方式的、強大的“思親”、“思鄉”文化流。在市場文化多元的今天,我們不能只是在將失去民族文化陷入市場危機之時,才有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焦慮和憂傷。我們應該以東方文化 ...
婺源:農耕文化放異彩
圖為7月16日舉辦的豆腐架民俗表演。洪德平攝
江灣是江西婺源旅遊的核心景區。近年來,婺源縣以良好生態環境、優美自然風光、豐富有 機農業為依託,挖掘江灣村旅遊文化內涵,提升農耕文化並與旅遊巧妙結合。在莊稼成熟季節,擇吉日舉行豆腐架慶豐收鄉風民俗表演,用“五穀”果蔬裝扮豆腐架,展示古老鄉風,重現活力 ...
山西新絳:千年澄泥硯重放光彩
山西絳州澄泥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然而作為一種傳統工藝卻一度被中斷。日前,記者在山西省新絳縣採訪時瞭解到,隨著當地政府對傳統文化產業的重視,絳州澄泥硯的工藝不僅被成功恢復,而且重新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在中國,硯臺是文房四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人書寫繪畫的必備品,這使得中國古代形成了特有的硯臺文化。 ...
陳佔彪:傳統文化缺位與社會危機
中國傳統文化-古琴
近年來,重新意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並有意識地推動傳統文化的復興,已成為學界、官方和民間的共識。傳統文化復興的“必要性”蘊涵在長期以來與傳統文化缺失相關的三大社會危機之中:從文化安全層面看,面臨著開放社會中文化的“失傳”和“失守”問題;從精神慰藉層面看,面臨著物質社會中精神的“ ...
單士兵:鄉土文化與城市文化的碰撞
農民工“禁租令”
無論城裡人還是農民工都希望獲得美好的生活。城裡人不希望自己生活被農民工干擾,而農民工需要在城市空間裡繼續生活夢想,釋放自己的心情。生活方式的碰撞,讓一些小區居民找到小區物業,下發“禁租令”,不許居民將房屋租給農民工。
在一個社會分層的年代,這種尷尬是難免的。當“生活權”遭 ...
于丹:百姓文化生活需要"零門檻"
“現在普通老百姓進行文化消費的門檻過高,應該給他們提供更多低門檻、甚至‘零門檻’的文化生活。”知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20日在談到文化惠民工作時直言。
于丹20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文化的落點應該是“以文化人”,讓文化“化”入生活,文化需要載體,日常生活便是文化最好的載體。對於現代都 ...
陳方:“圈子文化”正在向兒童滲透
“拼爹”之後“拼同學”
圈子向來是中國人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而現在這種圈子文化甚至開始向小學滲透。
比如,小升初上名校不一定能讓孩子學習更好,也不一定能讓孩子考上好大學,畢竟孩子的資質和 學習成績擺在這裡。但在一些家長看來,能結交一些“好同學”,從小開始培養人脈資源,從小建立牢固的關係網,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