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天湖大橋,2003到2004年6月建成。由中鐵大橋局承建。為自錨式鋼筋混凝土懸索橋。施工特點是先完成主樑澆築、安裝主纜及索夾,最後張拉吊索完成結構的受力體系轉換。
天湖大橋建於2004年,全橋長476、15米,主跨160米,橋面寬41米,雙向六車道,據報道,它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環繞自錨式混凝土懸索橋,該橋的建成徹底改寫了撫順橋樑建設的歷史。它宛若一架巨大的豎琴矗立在渾河之上,成為廣大市民為之驕傲的一座標誌性建築。天湖大橋的建成,大大地加快了城東新區開發的速度。
撫順天湖大橋,2003到2004年6月建成。由中鐵大橋局承建。為自錨式鋼筋混凝土懸索橋。施工特點是先完成主樑澆築、安裝主纜及索夾,最後張拉吊索完成結構的受力體系轉換。
天湖大橋建於2004年,全橋長476、15米,主跨160米,橋面寬41米,雙向六車道,據報道,它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環繞自錨式混凝土懸索橋,該橋的建成徹底改寫了撫順橋樑建設的歷史。它宛若一架巨大的豎琴矗立在渾河之上,成為廣大市民為之驕傲的一座標誌性建築。天湖大橋的建成,大大地加快了城東新區開發的速度。
天湖大橋 由中鐵大橋局承建,為自錨式鋼筋混凝土懸索橋,施工特點是先完成主樑澆築、安裝主纜及索夾,最後張拉吊索完成結構的受力體系轉換。
天湖大橋建於2004年,全橋長476、15米,主跨160米,橋面寬41米,雙向六車道,據報道,它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環繞自錨式混凝土懸索橋,該橋的建成徹底改寫了撫順橋樑建設的歷史。它宛若一架巨大的豎琴矗立在渾河之上,成為廣大市民為之驕傲的一座標誌性建築。天湖大橋的建成,大大地加快了城東新區開發的速度。
在湘湖的一側,一個人工島嶼已初現雛形。這裡車來人往,一番繁忙的景象。也許,到了2009年,蕭山市民就可以看到一個“船”形的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和一個橢圓形的跨湖橋遺址保護展廳。這裡將成為浙江第一個遺址公園,這裡也是蕭山人的驕傲。
人們總是在不經意中發現歷史。在上世紀的九十年代,那時的湘湖已經“名存實亡”,成為磚瓦廠取土的地方,但是湖底淤泥難掩驚世的文明。經過兩次搶救性考古發掘,這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動物骨角器以及人工栽培的稻穀顆粒,被列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更大的秘密在2002年被發現——出土了國內最早的獨木舟,這條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獨木舟讓世人看到了8000年前蕭山先民的智慧和勇氣。2004年,一個嶄新的考古學文化概念正式誕生——“跨湖橋文化”是繼“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後,又一個新石器時期文化,它把浙江的文明史整整向前推移了1000年。
跨湖橋遺址讓我們看到了許多“之最”:這裡出土的彩陶器,是目前江南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彩陶器;用桑木邊材削制而成的弓,被國外學者認為是“中國第一弓”;出土的簸箕類編織物,是國內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遺址中首次發現的;動物遺骨的發現,說明跨湖橋時期已經出現了家庭養豬,這是國內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家庭養豬;這裡還是中國最早種植水稻的地區之一……
歷史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隻磚片瓦,跨湖橋揭開了對8000年中華文明的探索之路。考古學家稱,蕭山自古就是一個富庶的地方,這裡的先民曾經過著愜意的生活:在8000年前的跨湖橋這一帶,每年的1到5月,蕭山先民吃儲存的食物;6月份,有許多水果果腹;7到12月,以榛子、橡子為食。因地處海邊,他們經常吃海蟹,從殘留的遺蹟看,他們只挑大個的吃,他們對小海蟹不屑一顧。還有,8000年前,他們就開始種植水稻了,但並不僅僅為了填飽肚子,可能還為了釀酒,因為遺址中發現了類似盛酒的器皿。
跨湖橋文化是蕭山先民留給後人的非常寶貴的財富,也是當今蕭山一筆難得的無形資產和極具開發利用的寶貴資源,併成為一張蕭山歷史文化金名片。獨木舟為我們載來的是先民穿越時空的智慧火種,那不單單是渡江過河的發明,更讓我們看到了祖輩們劈波斬浪的勇氣和豪情。
如今,跨湖橋遺址的保護工作一直在繼續,跨湖橋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不久的將來,人們可以全面地瞭解蕭山先民的生活情況,而且由獨木舟這隻普普通通的小船所帶來的8000年文明探索之路還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