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撲灰年畫

撲灰年畫

  高密撲灰年畫,全國獨此一家。它的製作式打好腹稿以後,藝人用柳木炭條起線稿,再用畫紙線上稿上撲抹影印,一稿可撲數張,因有這一招,便又“撲灰”之名。撲灰起稿之後,再加手繪,經“大涮狂塗”、“細心巧畫”,“描子勾拉”、“粉臉”、“涮手”、“賦彩”、“開眉眼”、“勾線”、“涮花”、“磕鹽菜花”、“描金”、“塗明油”一整套工序,才能畫出一張漂亮的畫來。

  撲灰年畫起源於明初,創始人是北鄉公婆廟村一個姓王的民間藝人,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到乾隆末年地方上作撲灰年畫的人漸多,在李家莊、趙家圈、杜家官莊開辦作坊成立畫店。到清末鼎盛時期,作畫能手蜂起,發展成兩個主要的流派:“老抹畫”和“紅貨”。

  “老抹畫”繼承傳統畫法,仍以畫墨屏為主,畫風典雅,雖受新畫派衝擊,決心不改初衷,自編歌謠表態明志:“墨屏墨屏,案頭清供。婆娘不喜,老頭奉承。貨賣識主,各有前程。”

  撲灰“紅貨”,大膽借鑑天津楊柳青年畫和濰縣年畫對色彩的運用,向大紅大綠靠攏,使作品顯出豔麗紅火,對比強烈的特色,一時為多數人所喜愛,藝人也自編歌謠,宣揚成績:“紅綠大筆抹,市上好銷貨,莊戶牆上掛,吉祥又紅火。”

  今天,撲灰年畫的作品日見其少,當年兩派藝人的作品,存留來的都特別珍貴

撲殺灰蛾的方法

  1、首先,要找到源頭徹底清理,米要過篩,挑蟲。然後放花椒之類的防蟲。其次,對飛蛾只有撲殺了,晚上七,八點鐘是飛蛾最多的時候,這時候殲滅最好。但平時也別閒著,只要發現就打。

  2、“小飛蛾”其實無毒,它們會在短期內消逝,不需要滅殺。

  3、這種蟲子一般在幼蟲時繁殖,成蟲後反而不繁殖,而且生命很短。現在合肥出現的稻縱卷葉螟都是成蟲,在天氣合適的情況下,它們會繼續飛走,而留在城市的,會在一週內自然死去。

  4、在下水道的化糞池中生長著一種灰黑色的小飛娥,會順著下水管道往上爬,遇到破損處或地漏不嚴就會爬出,在衛生間飛起。由於是外來的蟲源,一般難以殺淨,主要以防為主,輔以殺滅。仔細檢查下水設施和管道,防止汙水外漏,帶入飛蛾的幼蟲後羽化成飛娥。防止大於2mm以上的孔洞存在,便於飛蛾直接爬入。扣好地漏上的圓蓋,防止飛蛾直接飛出。生間內的少量飛蛾輔以噴霧劑殺滅。

木版年畫歷史沿革

  木版年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年畫中門神的歷史最為悠久,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守門將軍”的門神雛形。唐代以來佛經版畫的發展和雕版技術的成熟、宋代市民文化的發展都大大促進了木版年畫的繁榮,北宋時期出現了專門售賣年畫的“畫市”,當時稱為“畫紙兒”。宋金時期,已經出現了“四美圖”這樣的精美絕倫的木刻版畫,它是現存最早的木版畫。道光年間,在李光庭著的《鄉言解頤》一書中,正式提出了“年畫”一詞,從此,所謂“年畫”就擁有了固定含義,即是指木版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換的年俗裝飾品。

  經過近千年的發展,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間年畫達到了鼎盛階段。不僅內容包羅永珍,形式多種多樣,還出現了大大小小几十個產地,其中著名的有: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河南朱仙鎮、四川綿竹等地。清末民初年間,年畫的使用地區覆蓋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國各地,包括臺灣在內。在民間,年畫就是年的象徵,不貼年畫就不算過年。年畫已不僅是節日的裝飾品,它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使它成為反映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年畫取材於世俗社會生活,題材無所不包,根據王樹村先生統計,各種題材畫樣多達兩千多種。有歷史故事類、神話傳說類、世俗生活類、風景名勝類、實事新聞類、諷喻勸戒類、仕女娃娃類、花鳥蟲魚類、吉祥喜慶類等等。

  木版年畫歷史沿革

  年畫是由古代的桃人習俗發展而來的。桃人即桃符,又稱桃板、桃符板。相傳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其下有神荼、鬱櫑二神,能食百鬼。所以於正月初一在桃木板上繪畫神荼、鬱櫑二神之像,懸於門戶,以驅鬼辟邪。漢代,民間除夕飾桃人,畫虎於門;宮殿門上繪畫武士之像。隋唐時期,門畫又有所發展,寺廟各門無處不畫。宋代,由於雕刻印刷發達,手工繪畫的年畫也由此發展為木版年畫,除宮廷詔令畫工摹拓鐫版唐代畫家吳道子“鍾馗像”外,民間已有彩色套版印刷年畫。宋代留存下來的年畫,有《東方朔盜桃》,現藏於陝西省博物館。明清兩代,特別是清代,木版年畫有很大的發展,主要產於江蘇蘇州桃花塢、河南朱仙鎮、山東濰縣楊家埠、天津楊柳青、山西臨汾、河北武強、陝西鳳翔、四川綿竹、安徽阜陽、湖南隆回、福建漳州、廣東佛山等地。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印製方法和藝術風格也各具特色。到清末,木版年畫逐漸被石印月份牌畫所取代。50年代以來,木版年畫得到恢復和發展。1955年,天津成立楊柳青年畫社。其他傳統產區對木版年畫也進行了整理、研究,創作了不少優秀作品。


年畫文化

  年畫可算是中國民間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多數地方都有過新年張貼新年畫的習俗,因一年更換,或謂張貼後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後世年畫雖以觀賞與增添居室喜慶氣氛為主,考其起源,應是從避邪鎮宅的原始宗教信仰而來,所以廣義的年畫除中堂貼掛的神像、情節性觀賞畫外,不包括門畫(門神)、桃符等,後因桃符側重文字而 ...

楊柳青年畫

  楊柳青年畫歷史悠久,以其細膩的筆法、秀麗的人物造型、明豔的色彩、豐富多姿的形式內容而著名。   清朝時,楊柳青的年畫就已發展得十分完善了。康乾時期,楊柳青年畫的風格嚴謹,背景簡潔,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畫。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齊健隆、戴康增兩位畫師。   嘉慶道光年間,楊柳青年畫的風格漸趨活潑,畫面熱鬧,色彩豐 ...

深圳老年俗融繪新年畫

     財神 上街派利市,新春討個好意頭。      品嚐大盆菜是深圳原居民共同的年俗。      龍崗來自龍的傳說,舞龍是龍崗人鬧新春的傳統節目。      醒獅點睛。醒獅賀春拜年是寶安原居民的特色習俗。      深圳舞臺表演異國風情,外國遊客已成鵬城過年的一道風景。   誰知道昔日的偏僻邊陲深圳,竟有 ...

南派木刻年畫的最後傳人

     湖北襄陽老河口,地處湖北省西北部,是目前湖北僅存的木版年畫產地,又被稱為南派木版年畫。在湖北省政府公佈的首批10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裡,民間美術只有“老河口市木版年畫”。   “北有楊柳青,南有陳義文”。“南派”木版年畫的惟一傳人叫陳義文,現在已經83歲高齡,其作品先後參加1986年“湖北民間藝術展覽 ...

春節習俗——掛年畫

  圍繞著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著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為盛行。   掛年畫   蘭荷菊梅開滿牆,滿屋似聞花芬芳。   引來燕雀簷前鬧,直衝屋裡抖翅膀。   這 ...

年畫古今談

  “蘭荷菊梅開滿牆,滿屋似聞花芬芳;引來燕雀簷前鬧,直衝屋裡抖翅膀。”這是一首吟詠年畫的詩歌,生動地描述了隨著新春佳節到來,屋裡張掛年畫的歡樂氣氛。   有人考證,年畫是由門神畫發展衍化而來的,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   從前是沒有“年畫”這個名稱的,它最早出現於清人李光庭在道光二十九年寫的《鄉言解頤》 ...

春節年畫門神上都是什麼人?

  2014-1-18 17:10: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要買張門神貼在門上,一是表示吉慶,二是為了“避邪驅魔”。      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關於門神的來歷,戰國時代的一部著作裡有這樣一個神話記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