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擇其善者而從之的之是代詞,指代”善者”。
2、擇其善者而從之出自《論語·述而》,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於不善,都可以為師。
擇其善者而從之的之表示語氣助詞,擇其善者而從之出自《論語‧述而》,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於不善,都可以為師。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擇其善者而從之的善意思是好的。出自《論語》,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於不善,都可以為師。
1、擇其善者而從之的善釋義:好的。
2、出自:《論語·述而》朝代:戰國
3、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再傳門人
4、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翻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虛心好學 ...
1、“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選擇別人的優點去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出自《論語·述而》。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排行老二,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
1、擇其善者而從之的之釋義:代指善者。
2、擇其善者而從之出自《論語?述而》,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於不善,都可以為師。 ...
1、擇其善者而從之中的“從”字是追隨的意思,此句出自於《論語》。
2、全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譯文: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值得效法的人,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4、簡析
《論語》是一部記 ...
意思是: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虛心好學,引以為戒。
出自:《論語·述而》
朝代:戰國
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再傳門人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 ...
1、“而”的意思是:表承接,就 的意思。
2、出處:《論語·述而》。
3、原詩: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譯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值得效法的人。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
1、釋義:學習。
2、出自《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意思是: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