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鶴亭是為了紀念彭城隱士張天驥而建的。亭南北長11.95米,東西深4.95米。張天驥,自號“雲龍山人”,蘇軾任徐州知州時與其結為好友。山人養了兩隻仙鶴,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飛仙鶴,亭因此得名。
張天驥是徐州知州蘇軾的好友,愛好詩書、花木和音樂,天天以訓鶴為事,以躬耕自資,奉養父母。
蘇軾與張天驥感情十分投洽,常常帶著賓客、僚吏、歌伎等人到放鶴亭飲酒,張山人“提壺勸酒”,也“慣作酒伴”。
張天驥(1040年-?),字聖塗,北宋時人,不求聞達,醉心於道家修身養性之術,隱居徐州雲龍山西麓黃茅崗。
放鶴亭是為了紀念彭城隱士張天驥而建的。亭南北長11.95米,東西深4.95米。張天驥,自號“雲龍山人”,蘇軾任徐州知州時與其結為好友。山人養了兩隻仙鶴,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飛仙鶴,亭因此得名。
張天驥是徐州知州蘇軾的好友,愛好詩書、花木和音樂,天天以訓鶴為事,以躬耕自資,奉養父母。
蘇軾與張天驥感情十分投洽,常常帶著賓客、僚吏、歌伎等人到放鶴亭飲酒,張山人“提壺勸酒”,也“慣作酒伴”。
張天驥(1040年-?),字聖塗,北宋時人,不求聞達,醉心於道家修身養性之術,隱居徐州雲龍山西麓黃茅崗。
清明節是為了紀念誰而設立的 清明節是紀念誰的日子
清明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在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被人陷害而流亡國外,生計難尋。餓的暈倒在路上,此時,隨臣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可此時,以前捨命救他的介子推卻早已病死,為了紀念他,晉文公將他死去的日子定為清明節,並流傳至今。
清明節紀念介子推吃什麼美食
1、黑米飯
晉文公放火燒山,綿山上一片漆黑,人們為了紀念介子推,便在清明節這日,煮黑米飯來紀念他。黑米飯的做法是用楓樹葉熬湯煮飯,為何會用楓樹葉?因為在傳說中,介子推和母親是死在了一棵大楓樹之下。
2、艾餃
艾葉是一種能夠驅邪禳毒之物,用它在清明節包成燕子狀的餃子,不僅是祭奠介子推,也有祈求介子推的靈魂,隨著燕子形的艾餃,早早地離開綿山,到天堂去享福的意思。
艾餃味道清香而略苦,食之別有風味,是一種綠色的健康食品。
3、寒食麵
山西人好吃麵,為了在清明節緬懷介子推,他們就製成了一種寒食麵,這種麵食是將麵條煮熟後,放在水中冷卻,吃時,拌黃瓜、西紅柿,蔥花薑末等等調味品,別有一番涼涼的滋味在心頭。
4、子推饃
子推饃類似於過去武將的頭盔,饃內包裹著雞蛋或紅棗,而饃外面圍著小饃,小饃的形狀有燕子,蟲子,筆墨紙硯等文房四寶的形象。
這種饃最大的重有一斤,一個人吃不了,是一種非常耐吃的美食,當然,這種饃以介子推命名,也是為了祭奠介大賢人而存在的。
5、子推燕
燕子不管飛出去多遠,可是秋去春回,不忘舊巢,用之比喻忠臣介子推可以說是非常契合。山西人用面做成清明燕,又叫子推燕,這種麵塑的燕子,可以做一隻,也可以將三隻燕子,堆在一起,成為一個品字。燕子被堆疊在一起的寓意就是:介子推的品格非常高尚。
6、蛇盤兔
晉文公重耳被比作是龍,而輔佐他的五位重臣,就被比喻成了蛇,而介子推就是那五位重臣之一。
晉文公放火燒綿山之時,介子推抱著母親,撲在了一株楓樹之上而死。而蛇盤兔這道菜,就是一條蛇,保護著一隻兔子,這是一道孝心菜,表現的就是介子推護母的故事。
7、護龍鱗
護龍鱗這道菜是雞蛋麵皮卷菜。晉文公是晉獻公的兒子,對於晉獻公而言,晉文公就是他的龍鱗,而介子推割肉救重耳,就是在保護龍鱗。
這道有面有菜的名菜,蘸著山西老醋吃,別有一番味道。
清明是一個“孝” 節,為人父母者,無不愛子女,而作為子女來說,往往因為工作繁忙,而忽略了父母對自己的感情,好好地孝敬父母,切莫讓子欲養而親不在悲劇重演。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而設定的節日 古代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寒食節是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而設立的,也把為了找出介子推而放火燒山的那一天規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吃青團和糯米糖藕。
介子推是春秋戰國時期重耳的臣子,在重耳躲避禍害的流亡期間,忠心耿耿的大臣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後來,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當有大臣提及,晉文公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
可介子推閉門不見,帶著老母親躲入了深山。晉文公為了讓介子推主動出來,下令火燒山。最後卻發現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還給晉文公留下一首血詩。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寒食節的來歷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
寒食節習俗
禁菸冷食:寒食節古代也叫“禁菸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並參與。
拜掃祭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後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節日演變文化
歷史上,寒食節活動由紀念介子推禁菸寒食為主,逐步演變為以拜掃祭祖為主,其中蘊含的忠孝廉潔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國家需要忠誠,家庭需要孝道的傳統道德核心,成為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重要載體。發展到現代,寒食節已成為緬懷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同時,每逢寒食節,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人回鄉掃墓祭祖,成為傳承中華民族根祖文化,體現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節日。
古代先民,對寒食節禁菸冷食的執著,表達了對千古先賢介子推忠貞不渝的懷念之情。寒食食品和飲料達數十種,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介休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有企盼國富民強之意;祭食麵燕,介休方言為教育後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風亮節;寒食節插柳,意為追求政治清明。
在元雜劇及明代小說、晉劇、近代京劇、現代晉劇中,都有許多介子推暨寒食節的專門曲目和章回。從東漢以來,關於介子推的傳說、故事及碑刻也成為研究三晉民間文學和金石藝術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