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性教學是指以培養德行為教學最高目的的教學觀點。源於古希臘蘇格拉底知識與道德合一的觀點。19 世紀德國赫爾巴特首次提出這一術語。認為德行之形成主要取決於心靈獲得何種觀念,而觀念的積累和發展要靠教學調節,並認為教學若不進行道德教育,則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而道德教育若無教學,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2、中國宋代周敦頤提出的“文以載道”亦有類似含義。這一觀點為後人採納,用以說明教學在使受教育者學習知識的同時,必然影響其精神面貌,教學具有教育性是其客觀規律決定的。
1、教育性教學是指以培養德行為教學最高目的的教學觀點。源於古希臘蘇格拉底知識與道德合一的觀點。19 世紀德國赫爾巴特首次提出這一術語。認為德行之形成主要取決於心靈獲得何種觀念,而觀念的積累和發展要靠教學調節,並認為教學若不進行道德教育,則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而道德教育若無教學,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2、中國宋代周敦頤提出的“文以載道”亦有類似含義。這一觀點為後人採納,用以說明教學在使受教育者學習知識的同時,必然影響其精神面貌,教學具有教育性是其客觀規律決定的。
教育性教學是德國近代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的一條重要的教育教學原則。
教育性教學的含義:赫爾巴特認為教育是以道德的養成為最高目的的,教育必須形成學生一定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觀念,使之成為完善的人,而要達到這一目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還是教學,要進行道德教育,就必須進行教學,不進行文化知識的教學,就無從實施道德品格的教育,知識和道德具有內在的直接的聯絡。
基於這種思考赫爾巴特明確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原則,即強調任何教學過程都必須同時進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須依賴於教學,赫爾巴特指出教育只有透過教學才能真正產生實際的作用,教學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徑,即透過教學來進行教育。
赫爾巴特不承認無教學的教育,同樣也反對無教育的教學,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相反,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赫爾巴特是使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的先驅,是"教育性教學"的首創者和教學形式階段的發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赫爾巴特明確提出教育學的科學性問題。在他看來:"教育學作為一種科學,是以實踐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前者說明教育的目的;後者說明教育的途徑、手段與障礙。"他在哲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論,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教學理論,在倫理學的基礎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論,從而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