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敦煌壁畫故事與歷史傳說

敦煌壁畫故事與歷史傳說

  《敦煌壁畫故事與歷史傳說》是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沙武田。

  簡介:敦煌莫高窟是古絲綢路上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在中國西部的茫茫沙海中,閃爍著絢麗奪目的光彩。莫高窟自公元366年建立以來,經過一千多年的連續開鑿營造,至今儲存洞窟492個,彩塑2200多尊,壁畫45000多平方米。本書主要闡述了敦煌的神話傳說、敦煌本地的佛教故事、敦煌社會歷史故事、敦煌歷史人物故事、敦煌石窟故事、敦煌近現代故事、敦煌學故事、敦煌壁畫本生故事、敦煌壁畫因緣故事、敦煌壁畫佛傳故事、敦煌壁畫佛教歷史故事、敦煌壁畫瑞像故事以及敦煌壁畫經變故事。

陝北道情的由來與歷史淵源故事

  陝北道情是陝西陝北地區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在2008年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道情的發展中,該戲曲和道教有密切的聯絡,因此陝北道情的藝術特色也和道教分不開。那麼,陝北道情的由來和歷史都有什麼樣的淵源呢?

  陝北道情的由來:

  陝北道情最早出現於清澗縣東解家溝的玄武村。據該村道情藝人王儒倫口述,清道光年間(1821—1850),山西忻州一批道情藝人前來本村和附近的寨溝演出,始將山西道情傳入清澗。後與當地的民歌結合,並吸收了眉戶、秧歌的藝術成分,形成了清澗道情。最早組班演出的是王儒倫的老爺爺,稱王家班,以坐唱形式演出。光緒年間至本世紀三十年代,清澗縣出現了史家河、巖頭、袁家河、樂堂堡等村的道情班子。他們經常出外演出,使道情戲傳播到子洲、子長、志丹、橫山、綏德等地,出現了村村社社有班子的興盛局面。演出形式從坐唱發展為舞臺演出,成為各地廟會賽戲的主要娛樂品種。往往是白天演出道情戲,晚上鬧秧歌社火。每年春節期間,村與村的道情、秧歌班子還要進行下帖和還帖式的相互邀請演出活動,當地稱為鬧紅火。

  民國二十四年(1935)紅軍長征到達陝北,陝北道情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道情藝人在傳統道情的基礎上,於橫山等地創造出一種新道情,因多演出反映陝甘寧邊區人民革命鬥爭生活的現代戲,故被群眾稱為“翻身道情”。藝術風格與老道情迥然不同,老道情深沉悲壯,新道情歡樂、豪放和明快,多富有新的時代特色,普遍受到了歡迎。老道情因之日益衰落,各地城鄉班社均改唱新道情,如清澗下武村班、曹家塔班、陳家坪班、坡家溝班、八斗岔班、淮家灣班、橫山破羅村班、柴辛梁班、子洲裴家灣班、強家溝班、劉家川班、子長強家溝班、榆林鎮川堡班、延川白家河班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陝北新道情有了進一步發展。各村堡的民間班社不斷擴大,一些班社還購置了新箱,培養出了一代新的演員,並創作演出了大批現代戲。

  陝北道情的歷史淵源故事:

  道情,是由古代道士唸經、演唱、誦詠道教中的情理而得名的。據《唐書·禮樂志》“調露二年(公元679年)高宗命樂工制道調,祀老子”以及芝庵的“道家唱情,釋家唱性,儒家唱理,故曰唱道情,或曰道情,即道情調也,與法曲異名而同實”的說法便可得知,道情產生於唐代,最早是道教觀內詠唱的“經韻”,文體為詩讚體。後來吸收了詞調、曲牌,演變成為民間佈道時演唱的“新經韻”也稱“道歌”。

  唐代,皇權與道教關係密切,將道教作為國教。為了維護道教的地位,爭取信徒,道士在道院大唱道經故事。為了招徠更多的聽眾,又採用民間故事和歷史傳說故事來演唱,逐漸將道院裡的說唱傳至民間。後經藝人們的創造、發展,形成了簡單的、也是最早的道情清唱、說唱形式。道情就是這樣隨著道教的興盛而興起。

  宋代,以道教為正教,大力宣揚道教之說。真宗尊奉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並修築了極為壯麗的昭應宮、會靈觀。後來,徽宗迷道更甚於真宗,在全國各地廣修道觀,使道院與道士劇增。這就使當時流行於民間的道情得到了擴大和發展,主要表現在:在唐代使用琵琶、座鼓、鍾、磬等伴奏樂器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迄今為止道情仍然沿用的主要樂器——漁鼓和簡板,促進了道情唱調音樂形式的建立和風格的形成。

  元代,元太祖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為統一中國,均曾求助於道教。他們對宣揚漢族統治之戲曲予以禁止,但對神仙道化戲卻很少干涉,故元雜劇作家寫八洞神仙度化之戲,在元曲中佔到了四分之一多。此時,已在民間廣為流行的道情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由坐班清唱發展成為廣場演出,並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皮影,成為有人物、情節的對唱表演,作為戲曲劇種已見雛型。

  清代較重喇嘛教,道教漸趨低潮。但因慈禧夢想長生不老,道士高雲溪便“以神仙之術惑慈禧,時入宮數日不出”,並秘密參與朝廷之事,故道教得以繼續延續,而此時的道情也繼續得以發展。一些文人學士紛紛循舊調創新曲,使道情的體載更加豐富。道情以“耍孩兒”、“清江引”、“罩羅袍”等為主要唱段,又吸收、採用了秦腔與其它梆子戲的一些鑼鼓、唱腔、表演、劇目以及民歌小戲,逐步形成為成熟的道情戲。

  綜上所述:道情不僅源於道教,而且在它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一直與道教有著密切地聯絡,是一種與道教無法割裂的戲曲藝術形式。

門巴族的文化起源與歷史神話故事

  門巴族,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縣和錯那縣,林芝、察隅等縣,與藏族人民長期友好往來,在很多方面都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絡。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門巴族的文化起源和歷史神話故事,接下來就一起到門巴族文化中瞭解一下吧。

  門巴族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西藏自治區門隅和上珞渝的墨脫及與之毗連的東北邊緣。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門巴語,但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藏文。門巴族有豐富的民間文學,民歌曲調優美、流傳久遠,其中以“薩瑪”酒歌和“加魯”情歌最為奔放動人。

  歷史神話故事:

  勤勞勇敢的門巴族,其悠久的歷史,在公元823年立於拉薩大昭寺前的《唐蕃會盟碑)中就有記載:“聖神贊普鶻提悉補野,自天地渾成,入主人間,為大蕃之首領。於雪山高聳之中央,大河奔流之源頭,高國浩地,以天神而後人主,偉烈豐功,建萬世不拔之基業焉。

  王曾立教法善體,思譯廣被,內政修明,熟嫻謀略,外敵懾服,開疆拓土,權勢增盛,永不衰頹。此威德無比雍仲之王威嚴煊赫,是故,南若門巴……等雖均可爭勝於疆場,然對聖神贊普之強盛威勢及公正法令,莫不畏服附首,彼此歡快而聽差遣也。”這段節錄的碑文所記載的史實,反映了公元六至七世紀松贊干布及其父輩囊日倫贊普時期“開疆拓土”征服四方的歷史。其中所指的“南若門巴“就是今天門巴族的先民。

  關於人類的起源,門巴有自己的“創世紀”神話,至今仍在門巴人中流傳……很早很早以前,世界上沒有太陽沒有月亮,也沒有人。從天上向下望去,一片混沌,什麼也看不到。不知在什麼時候,天神對神猴“江求深巴”說:“你到地上去建立一個人間世界吧。”於是,“江求深巴”就從天上下來了。

  起初,“江求深巴”自己獨立生活。後來,天神又派女神“扎深木”變成猴子模樣要和江求探巴成親。江求探巴嫌扎深木面貌醜陋不予理睬。沒辦法,他倆吵著回到天庭請天神評理。天神對他倆說:“這是上天旨意,你們結婚吧。”聽了天神的話,他倆成親了,繁衍了許許多多的猴子。猴子們不會種地不會打獵,整天上山爬樹採野果扒樹皮吃。

  江求深巴和扎深木又上天對天神說:“我們的後代都是猴子,怎麼能建立人間世界呢?”天神給了他倆一粒稻穀、一粒蔓加、一粒玉米……讓他倆帶到大地耕種。他倆把種子撒在地上,竟長出了大片的莊稼。於是,大地有了各種糧食。因為沒有火,開始是生吃。

  江求深巴和扎深木又到天上對天神說:“我們已經會打野獸會種莊稼,但是沒有火,只好生吃。”天神又賜給他倆火種。從此,開始了熟食,猴子越來越聰明,漸漸發出了人語,慢慢地變成了人,人間世界也建立起來了。

  神話,本來就是歷史的一部分,對於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來講,更是其歷史的最佳追溯方式。


淺談:藏族朝拜的歷史故事由來

  在西藏,有種信仰,叫一生朝拜。叩等身長頭是在藏傳佛教盛行的地區信徒與教徒們一種虔誠的拜佛儀式。一般這些教徒或信徒們會在手、膝蓋上佩著護具,前身掛一毛皮衣物,不懼千辛萬苦,從家鄉出發,三步一叩地向聖地拉薩進發。那麼藏族朝拜有什麼樣由來呢?一起到藏族文化中去了解吧。   對於藏族人民的這種信仰、這種對佛的虔誠 ...

歷史故事寓言故事名稱

  歷史故事:三顧茅廬、荊軻刺秦王、負荊請罪、完璧歸趙、趙雲救主、澠池之會、火燒赤壁、草船借箭、屈原沉江、紙上談兵、遠交近攻、精忠報國、四面楚歌、 鑿壁偷光、鐵杵成針、望梅止渴、手不釋卷、懸樑刺股、負荊請罪、洛陽紙貴、草木皆兵、請君入甕、胸有成竹、唇亡齒寒、聞雞起舞、草船借箭、臥薪嚐膽。   寓言故事:黔驢技 ...

敦煌飛天的由來歷史

  敦煌飛天起源於佛教剛傳入不久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時人們將飛天稱為飛仙,後來隨著佛教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將飛天和飛仙的形象融合,慢慢變成中國敦煌藝術的專用名詞。敦煌飛天曆經十個朝代的交流變化,藝術形象各不相同,頗具特色。   敦煌飛天是怎麼來的   敦煌飛天的稱呼起源自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佛教剛傳入不久時, ...

月亮歷史 古人為何對月亮情有獨鍾

  月亮,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宇宙精靈,《史記天官書》雲:“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神也。”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來說明四季,春屬木,夏屬火,夏秋之交屬土,秋屬金,冬屬水。秋天,月亮最明、最清晰,所以是“金之神”。古代天子春天要祭拜太陽,秋天要祭拜月亮。祭拜太陽是在早上,祭拜月亮是在晚上。   人們在生活中 ...

行酒令擊鼓

  飲酒行令,是中國人在飲酒時助興的一種特有方式。酒令由來己久,開始時可能是為了維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設立"監"。漢代有了"觴政",就是在酒宴上執行觴令,對不飲盡杯中酒的人實行某種處罰。在遠古時代就有了射禮,為宴飲而設的稱為"燕射"。即透過射箭,決定勝負。負者飲酒。 ...

七夕節來歷和傳說故事 七夕節相關的故事有哪些

  七夕節來歷和傳說故事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 ...

寒食節歷史上那個名人有關 寒食節相關人物盤點

  寒食節與歷史上那個名人有關 寒食節相關人物盤點   2020年寒食節是幾月幾日   2020年寒食節:2020年四月三日 星期五 農曆三月十一   寒食節與歷史上那個名人有關   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民間普遍認為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