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文言文中人稱的詞

文言文中人稱的詞

  第一人稱:又叫自稱,常用吾、我、餘、予等,帝王的專稱是朕和孤,通常都可譯為我、我們、我的、我們的等。

  第二人稱:又叫對稱,常用爾、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譯為你、你的、你們、你們的等。

  第三人稱:又叫他稱,主要有彼、其、之等,它們既可以用來指人,又可以用來代事,通常譯為他、他的、他們、他們的等。

  己稱:也叫自稱,常用自、己等,均可譯為自己。

  旁稱:常用人字,可譯為別人、人家等。

  尊稱:即對人的禮貌稱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閣下等,一般譯為您、您老人家、他老人家等。

  謙稱:一般用臣、僕、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譯為我。

文言文中哪個詞是比的意思

  “皆以美於徐公”。“於”是“比”的意思。

  出自《戰國策·齊策一》中的《鄒忌諷齊威王納諫》,作者是西漢的劉向。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勸說君主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鄒忌有自知之明,善於思考,勇於進諫的賢士形象;齊威王知錯能改、從諫如流的明君形象,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願望和巨大決心。告誡讀者居上者只有廣開言路、採納群言、虛心接受批評意見並積極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文言文中人稱的表達

  1、第一人稱代詞有“我、吾、餘、予”; 它們都可作定、主、賓語;“吾”一般只在否定句裡作前置賓語,而在肯定句裡一般用“我”作賓語,“朕”先秦時意同“我”,秦朝後,是皇帝自稱;

  2、第二人稱代詞有“女、爾、若”;它們可作主、定、賓語, “而”、“乃”一般只作定語;

  3、第三人稱代詞有“彼”一般作主語,個別用作賓語,仍有指示性,有輕蔑意味。


文言文中什麼意思

  “序”是一種文體,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   “序”有書序和贈序兩種。   書序比較早,多為敘述著作者的意趣、寫作緣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它始於唐朝,一般是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的一種 ...

文言文中與佔領意思相近的

  文言文中與佔領意思相近的詞:   1、下,動詞,意思是攻取、佔領。例如:   出自《史記·陳涉世家》:皆下之。   出自《三國演義》:樂毅抉持微弱之燕,下齊七十餘城。   2、拔,動詞,意思是攻佔。例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拔石城。   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已拔趙。 ...

餘在文言文中人稱是什麼意思

  餘在文言文中的人稱是第一人稱“我”的意思。   例如:   1、餘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左傳·僖公九年》;   2、餘弟宗玄。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3、餘於僕碑。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4、此地適與餘近。明·袁宏道《滿井遊記》。   餘在文言文中還有其他意思,如:   1、剩下來 ...

文言文中的感嘆詞有哪些

  文言文中的感嘆詞有噫、籲、唏、也、矣、乎、哉、焉、嘻、兮、夫、嗚呼等等。表示說話時喜悅、驚訝等情感的詞就是感嘆詞。感嘆詞一般放在句首,後用逗號隔開,感情強烈時,可用感嘆號表示。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 ...

文言文中表示距離遙遠的字

  遙、遠、杳、遐、渺、迢等。天涯海角:形容極遠的地方,或相隔極遠。天南地北: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形容地區各不相同。也形容距離遠。咫尺天涯:比喻距離雖近,但很難相見,象是遠在天邊一樣。不遠萬里:不以萬里為遠。形容不怕路途遙遠。遙不可及:指很遠很遠。非常遙遠、難以得到的東西。天南海北:形容距離遙遠的不同地區 ...

文言文中的經濟一是什麼意思

  古義:   1、經世濟民。例如《 晉書· 殷浩傳》:足下沉識淹長,思綜通練,起而明之,足以經濟。   2、指治國的才幹。例如清朝孔尚任《 桃花扇·修札》:寫的激切婉轉,有情有理,叫他不好不依,又不敢不依,足見世兄經濟。   今義:   1、謂耗費少而收益多。例如朱自清《歷史在戰鬥中》:著者是個詩人,能夠經 ...

文言文中常用謙

  1、犬子、犬女:稱自己的兒女;   2、不才、不佞、不肖: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等等.   3、愚:謙稱自己不聰明;   4、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   5、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6、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   7、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   8、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