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及舉例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及舉例

  1、第二人稱代詞, 一般作定語。 例句:某所,而母立於茲。

  2 . 副詞,譯為就、才。例句:然則何時而樂耶。

  3、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例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4、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例句: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

  5、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或卻。例句: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6、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或假如。例句: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7、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例句: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8、表示因果關係。例句: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有表因果的嗎

  有。而作為連詞,可表示並列,順承,假設,轉折,因果,方式或狀態。

  表因果的例子:

  1、龔自珍《病梅館記》。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句意是阻抑它的生機,拿這樣的病梅來謀求高價,因而江蘇、浙江的梅花都病殘了。

  2、蘇洵《六國論》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句意是賄賂秦國因而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是滅亡的道路啊。

文言文中而的幾個用法

  “而”作實詞可以是名詞,動詞,代詞;作虛詞時可以是連詞助詞。

  ㈠頰毛,象毛之形。

  ㈡代詞。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你(的)”、“你們(的)”。

  ㈢連詞。

  ⒈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係,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

  ⒉承接關係,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

  ⒊遞進關係,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

  ⒋修飾關係,前項修飾後項,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⒌轉折關係,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

  ⒍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

  ⒎ 因而、所以。

  ⒏ 如果。

  ㈣助詞,跟“上”、“下”、“來”、“往”等方位詞連用,表示時間或範圍等,可譯為“以”。

  ⒈相當於“之”。

  ⒉表語氣。略近於“兮”。

  ㈤ 通“如”、如同、好像。


文言文中用法

  1、獲得;得到;取得。與失相對。出自《魚我所欲也》: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2、貪求;貪得。出自《論語季氏》:戒之在得;   3、心得;收穫。出自《遊褒禪山記》:古人之觀於天地,往往有得;   4、得意;滿足。出自《蘭亭集序》: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   5、領會;理解。出自 ...

文言文中用法

  1、名詞:險要的地勢。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過秦論》   2、動詞:鞏固,安定。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天時不如地利》   堅守,安守。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廉頗藺相如列傳》   3、形容詞:固執,頑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   堅固。 江山險固《赤壁之戰》   堅決,堅持。少年固強也《促織》   4 ...

文言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1、代詞,什麼。如《觸龍說趙太后》中“一旦山陵蹦,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   2、哪裡。如《赤壁之戰》中“豫州今欲何至”。   3、為什麼。如《過秦論》中“為天下笑者,何也”。   4、作語助詞相當於“啊”。如“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   5、通“呵”,喝問。如“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6、怎麼 ...

文言文中用法

  “引”字為左右結構,在文言文中有3種詞性,分別如下:   一、動詞。   1、延長,伸長。如《三峽》中“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   2、薦舉。如《史記·魏其武安侯傳》中“兩人相為引重,其遊如父子然。”   二、量詞。   長度單位,古代以十丈為一引。   三、名詞。   序言,如《滕王閣序》中“敢竭鄙 ...

文言文中的所有用法

  一、“之”作代詞用,用在動詞的後面。   例句:夏蚊成雷……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童趣》)   二、“之”作動詞用,“往、前往”的意思。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勸學》)   三、“之”作助詞用   1、“之”作結構助詞   例句: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問題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多種用法,如下:   一、作動詞,譯為“認為、以為”。   二、介詞,相當於“用”。   三、介詞,相當於“把、拿”。   四、介詞,可譯成“因、因為”。有時與“是”連用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為“因此”。   五、介詞,可譯為“憑藉”。   六、介詞,相當於“從、由”。   七、 ...

文言文中的解釋有哪些

  1、“乎”字表疑問語氣,用於疑問句末,要求對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   2、“乎”字表示反問語氣:用於疑問句句末,表示反詰語氣,不要求對方作出回答,而答案就在其中。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3、“乎”字表揣測或商量語氣。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   4、“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