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新儒學的先驅。這種歷史觀建立得很牢固,以致去證明它的 合理性是多餘的,對它提出懷疑則是不明智的。但我們必須對這可靠的觀點提些問題:為什麼是韓愈而不是別人開始新儒學的突破呢?為什麼韓愈發現必須用《孟 子》和《大學》來恢復儒家傳統?這兩本書,特別是後者,在唐代是相對忽視的。為什麼儒家之道被韓愈認為是以這樣的方式傳承的?無疑,在這裡要完全回答這此 問題是不可能的。以下所能做的僅是概觀而已。
對於韓愈的突破有兩個密不可分並內在關聯的方面,站在反對一面對佛教(和道教)進行批評,站 在肯定一面復興儒家之道。在他那個時代,韓愈主要以反對一面出名,特別是他819年的反佛諫文。然而宋以後,他卻因為其肯定的方面而被欣賞,特別是他寫於 約805年前的關於“道”的文章。弔詭的是,現在的學者一般認為,他對佛教的批評十分缺乏原創性,他所有的反佛言論都可在早期的反佛作品中找到,這些作品 始於621年的傅奕上疏。另一方面,從一個嚴格的哲學觀點來看,也經常有人指出,韓愈對儒家之道的探索是不精細和不令人感興趣的。因此,我們怎麼去證明他 作為新儒學突破的第一先驅者呢?
我以為,韓愈的重要性既不在於批評的原創性也不在於其哲學上的深刻性,他的創造在於他對反對 與肯定兩方面的綜合。這兩方面為新儒學將“入世轉向”推入新的歷史階段創造了基礎。與以前一概否定的反佛批評家不同,韓愈清楚顯示了一條迴向此世而不拋棄 來世的道路,這是佛教對中國的主要誘惑。引用儒家經典作為權威,特別是《大學》和《孟子》在他的《原道》和其他文章中試圖顯示,此世的政治和社會秩序最終 是超現實的天理決定的。古代聖人們很早就發現這個偉大真理,並稱之為“道”。他強調指出,這個真正的儒家之道,有別於佛教的超脫世俗之道,佛教之道是否定 一切現實存在的。
在《原道》中,韓愈說:“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再傳焉。”這是他最有名的道統論。
韓愈思想的起源至今主要在儒家語境中探討;它與佛教的聯絡只在普通和不嚴密的方式下提到。一 旦顯示出他的儒家之道的再闡述是源於新禪宗思想的流行,許多疑問也就消失了。以韓愈思想的敏悟,如果他會不理當時最強大的宗教運動,那是不可理解的。事實 是,他的詩和書信顯示,終其一生,他與禪僧們都保持著密切的聯絡。他對他們的精神實踐表達尊敬,但並不同情他們對現世的拒絕。無論如何,有證據表明韓愈非 常熟悉新禪宗,他欣賞禪宗的教育方法並用到儒家方面來是可能的。然而,他欣賞新禪宗的不是個別思想或概念,而是禪宗突破過程的整個發展正規化。為了解擴充套件重 建儒家社會的計劃,韓愈將始於新禪宗運動的“入世轉向”推向極致。在某種度,他為了重建儒家的道統仿照了新禪宗的模式,他尋求完全不同於佛教的超越現實作 為現世的基礎。確實,他在這兩個領域內實際的成就是很有限的。但新儒學的突破,則是由他確立了方向,併為宋代的發展確立了基本準則。
韓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韓愈。他在儒學式微,釋、道盛行之際,力闢佛、老,致力於復興儒學,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其實就是復興儒學的重要手段。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因諡號“文”,又稱“韓文公”。
貞元八年(792年)中進士,曾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業精於勤,荒於嬉。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不必賢於第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師 說 》
2、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已無待於外物之謂德。《原 道》
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 說》
4、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進學解》
5、四海皆已無虞;九夷八蠻之在荒服災 ...
1、“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意思是新年即陰曆正月初一,這天前後是立春,所以標誌著春天的到來。新年都還沒有芬芳的鮮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們分外焦急;2、第二句“二月初驚見草芽”,說二月亦無花,但話是從側面來說的,感情就不是單純的嘆惜、遺憾;3、三、四兩句表面上是說有雪而無花,實際感情卻 ...
韓愈眼中的師生關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議論文。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於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覆論證,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
韓愈(768年-82 ...
詩人透過對晚春美景的描寫,表達了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
晚春寫百卉千花爭奇鬥豔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訊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豔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 ...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
《馬說》寫於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40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儘管如此,韓愈仍然宣告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