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州市及粵西地區流行一種出嫁姑娘要分發姐妹錢的婚俗習慣。
在姑娘要出嫁的當天,新郎要用大紅紙封好一個姐妹錢的紅包帶來新娘家給新娘的父母。姐妹錢的多少由新郎家人去定,但一般都是零碎錢多,以方便孃家分發。
新娘臨出門時,那些和新娘較為親屬的人。如新娘的嬸、伯、奶、哥、嫂、姐、妹等,就集中大廳或大門前為新娘送行。這時,新娘的父母或者叫個比較親的長者代新娘向兄弟姐妹分發新郎封來的姐妹錢,到姐妹錢分發完畢,新娘接過一位長者早已開啟的一把雨傘,就大步跨過大門檻跟隨新郎出嫁了。
在化州市及粵西地區流行一種出嫁姑娘要分發姐妹錢的婚俗習慣。
在姑娘要出嫁的當天,新郎要用大紅紙封好一個姐妹錢的紅包帶來新娘家給新娘的父母。姐妹錢的多少由新郎家人去定,但一般都是零碎錢多,以方便孃家分發。
新娘臨出門時,那些和新娘較為親屬的人。如新娘的嬸、伯、奶、哥、嫂、姐、妹等,就集中大廳或大門前為新娘送行。這時,新娘的父母或者叫個比較親的長者代新娘向兄弟姐妹分發新郎封來的姐妹錢,到姐妹錢分發完畢,新娘接過一位長者早已開啟的一把雨傘,就大步跨過大門檻跟隨新郎出嫁了。
紅色是中國的傳統色、吉祥色、喜慶色。紅色是一種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光線,有著生命的、火的色彩和光輝,所以,古人認為紅色可以驅除一切邪氣。婚禮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允許一絲一毫的邪祟作怪,所以紅色成了傳統婚禮的主色調。紅燈籠、紅喜字、紅對聯、紅窗花,從大場面到小細節,整個婚禮都是紅色的。
五色綢子五色線
娶親當日,新郎、新娘胸前都帶脯花,花的綴飾是五色綢子五色線。五色也叫五彩,青黃赤白黑,象徵五彩繽紛,以紅為主,圖大吉大利。不僅胸前帶五色綢子、五色線,連隨嫁帶的大紅包袱上也是五彩綢佩帶。
褲袋裡裝錢
結婚之日,新郎、新娘束系的都是大紅褲帶。褲帶是空心的,裡邊裝著錢。清代時,裝的錢是 字錢 ,解放初期裝的是硬幣,現在裝的是百元大鈔,名為 富貴 ,寓意是婚後能招財進寶,成為腰纏萬貫的富豪人家。折棗枝和拿筷、杯 新郎去娶親時,要從新娘家折些棗樹枝子,並要兩雙筷子、兩個喝水杯,用紅絲帶系在一起,用紅綢布包好帶走。
棗枝 寓意婚後 早得子 。一雙筷子、一對水杯,意指成雙成對和婚後有吃有喝,不受貧窮。
仡佬族是貴州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自稱“木地人”即土著居民。古代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魏普後稱僚人,宋代朱鋪的《溪蠻叢笑》中稱為“仡佬”,到了明帶資本就定下來了,田汝成的《行邊紀聞》中明確的說:“仡佬”一曰“僚”。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夜郎”解體後,僚人大量外遷。和漢、苗民族雜居,經濟有了很大發展
仡佬族有43.7萬多人,散居在貴州省西北部的遵義、安順、六盤水、黔西、織金、六枝、關嶺、普定、大方、清鎮、仁懷、平壩、金沙、興仁等縣(市),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相簿]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居住比較分散,常常與其他兄弟民族交錯雜居。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很多人都會說漢語、苗語、布依語等。沒有文字,通用漢文。
仡佬族因居住地區不同,飲食也不一樣。山區以包穀為主食、平壩地區以大米為主食,其次是小麥、薯類等其他穀物。
服飾與漢族及鄰近的少數民族大體相同。但在一百多年前,一些地區的婦女穿“桶群”。桶群分上中下三段,上下兩段用麻織,間雜青百條紋,中間為羊毛織,染紅色。腳穿尖鉤鞋。上衣及腰部,袖、背繡花,上端開領口,穿時頭頂往下套,稱為“仡佬袍”。頭挽髮髻,花帕蓋頭等,這種服飾現代已不多見。
古老的婚俗
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著許多原始的古俗,是研究人類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比如,訂婚時,要吃“雞卦酒”,這是殺雞後用雞股骨占卜求吉利。“雞卦”諧音“吉利的卦”,目前已不再按原始的“神判”那種形式去細細講究雞股骨上的紋樣是吉是兇,而是把吃訂婚酒統統稱吃“雞(吉)卦酒”。
吃“雞卦酒”是在姑娘家舉行的,未來的女婿上未婚妻家認岳父母,向岳父母敬獻“雞卦酒”,第一碗酒必先敬獻給岳母,岳父在吃第二碗酒時也要恭維老伴一番,說“娃娃是她養大的,要由他娘作主。”有人說,這是人類母權制在婚姻上由母親做主的遺風。
仡佬族女人出嫁時要自動打掉上顎大齒1-2顆,說是怕女人傷害夫家而產生的習俗。夫家視處女為一種可畏的東西,需打掉牙然後才敢與之成婚,箇中古遠民俗遺風意味深長。
還有“把門枋”、“追姑娘”和“打溼親”習俗,在仡佬族婚俗裡也很有特色。“把門枋”是新娘離家出嫁時,要雙手緊緊地拉著門枋表示不肯離去。這時候,媒人就要過來強行拉開新娘的雙手,牽著新娘離開孃家。
“追姑娘”是姑娘出嫁前要放聲號哭,唱“哭嫁歌”。出嫁前還要乘人“不備”而“逃跑”,讓嫁家嬸孃嫂子等女親戚把她找回來。離孃家出嫁前要拜別孃家祖宗,姑娘的父親要解開她衣領邊的扣袢,表示出嫁了的閨女已不是本家氏族的成員而加入夫家氏族中去了。
“打溼親”則是在新娘娶進夫家之時,一跨進屋,就要用夫家準備好的清水灑向接親的人。傳說這樣可讓清水淋去邪魔求個吉利
還有一些和別的民族相異的,即仡佬族往往是新娘出嫁時,要撐著傘由迎親和送親的人伴送步行到婆家。到夫家後也不興拜堂,直接就被引入洞房。嫁裝也不是在出嫁的喜日裡帶到婆家的,而是在生下頭胎小孩滿月後,才由孃家把嫁妝送到夫家。
仡佬族的婚姻,多為父母包辦,重彩禮,現在也改變了,選擇吉日後,迎親這天,新娘由接青人和送親人陪同撐著傘步行到婆家不拜堂,直接把新娘引入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