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新疆的春節民俗

新疆的春節民俗

  新疆的春節與漢民族的春節不同。漢民族的春節是在農曆一年的一月一日,而新疆哈薩克、柯爾克孜、維吾爾、塔吉克等民族的春節是在大地回春、萬物復甦、禾草噴綠的時候,時間在每年三月二十一日前後春分節開始,到清明節結束,稱為“諾魯若孜”。從時間和景色上看,新疆的春節更貼合“春天的節日”這個名稱。哈密維吾爾農民的祭青苗儀式是發展與保留得最完整、最富文化氣息的春節慶典活動。

  還在冰天雪地的時候,村裡品德高尚、家景富裕的人家就應村民之請用麥粒育出一盤青苗。在春分節這天,村民們請出這盤青苗,載歌載舞、牽著肥羊在村街上巡遊,慶祝春天的到來。

  青苗傳遞到另一家供養,這一家的主人鄭重地迎接青苗,精心侍養,村裡德高望重者向主人與前來送青苗的村民祝福,大家唱歌跳舞祝賀。

  大家圍坐在柳園之中舉行歌舞娛樂活動。春姑娘坐在寓意著四季輪迴的木製大車軲轆上,由四個小夥子抬著,踏著音樂的節拍邊行邊舞,繞場一週,由德高望重者揭去蓋頭,春姑娘走入人群。

  清明節這天,大家選出一位純潔漂亮的小姑娘做春姑娘。大家將柳條抽去枝骨做成柳葉冠戴在春姑娘頭上,同樣戴著葉冠的小男孩抬著春姑娘向人們祝福,人們向春姑娘獻上杏花和桃花。

  帶有表演性質的歌舞娛樂開始。桌臺舞是有著悠久歷史的高難度舞蹈,牽馬舞是一種道具舞,透過為新娘牽馬的過程,表現農村中的愛情生活,十分生動形象、風趣幽默。

  歌舞娛樂活動的高潮是大家一起跳起歡快熱烈的麥西熱甫(集體舞)。

  在大家熱熱鬧鬧慶祝春天到來的時候,一部分人要到水渠邊,將那盤青苗撒進渠水裡,再來到田邊,象徵性地往田裡撒一些麥種。而一群主婦們則在樹林中架起大鍋為大家煮春節飯。

  春節飯是用麥、玉米、青稞等穀物煮成的五穀八寶飯,盛於饢上大家同食,以此祈求和祝願當年五穀豐登、生活美滿。

春節專題 春節民俗民風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解釋:猶春季。《後漢書·楊震傳》:“又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燋心。” 南朝梁元帝《春日》詩:“春還春節美,春日春風過。” 南朝梁江淹《雜體詩·效張協<苦雨>》:“有弇興春節,愁霖貫秋序。”宋代王安石《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

  節名:古指立春。今指農曆正月初一,是新一農曆年的開始,是中國的傳統盛大節日(也包括除夕與初二初三)。舊題宋尤袤《全唐詩話·王起》:“既遇春節,難阻良遊,三五人自為宴樂,並無所禁。” 宋文天祥《獄中》詩:“春節前三日,江鄉正小年。”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火線春節夜》:“在漢江南岸的日日夜夜裡,誰會想到這一天就是春節呢。”

  為農曆正月初一日。公曆日期不固定,一般是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間。清以前的2000多年,是以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歲首(相當於現在春節),意思就是春天從這天開始。直到1913年7月,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檔案,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次年實施。故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春節是1914年元月26日。

  “最早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整30天。

  什麼叫閏春節?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1645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裡,農曆閏正月只發生6次,非常罕見,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最近一次要到2262年,我們這一代人無緣得見。

  農曆新年指中國及其他漢字文化圈地區的農曆一月一日,傳統上稱為元旦(與中國現行的公曆元旦不同)、歲首、正旦,現在一般稱為新年、大年,口頭上亦稱為過年、度歲、慶新歲;是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慶祝新年的主要節日。越南語稱為“T?t Nguyên ?án”(節元旦)、日語稱為“正月”(明治維新後改稱舊正月)、韓語稱為“??”(此乃固有詞,即新年之意)。

  現時除了中國、朝鮮半島、越南、日本之外,蒙古、寮國、緬甸、柬埔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都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一般認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完畢為止。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夜飯(農曆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的習俗,表示從農曆上一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幾十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春節的名稱隨著時間而變化

  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1年12月31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在釋出的《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曆的通諭》中,明確將年節稱為“春節”。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進一步明確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歷史上的不同朝代,春節的時間也不一樣。夏代以一月為一年之首;商代以十二月為歲首,周代以十一月為歲首,秦代以十月為歲首。西漢時,漢武帝下詔推行太初曆,才明確規定一月初一為歲首,以之為夏曆新年。

  春節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間遊動。立春則一般在2月4日或2月5日。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春節民俗

  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麵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裡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於《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鉅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在一週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於灶王爺的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註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民間則流傳著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臺,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閒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兇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裡事都聽他吩咐,現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有天,他終於想出個好點子。就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一週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製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些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閤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由於各地風俗不同,民間還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動。“跳灶王”是民間由古代“驅儺”發展而來的一種活動形式,主要是乞丐們的活動,由臘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進入臘月後,乞丐們三五成群,扮灶公灶婆拿竹枝鬧於門庭,乞錢,謂之“跳灶王”,也含有驅邪之意。這一活動主要在我國的東南方進行。

  掃塵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有趣的是,古時有關掃塵的由來,卻有一個頗為詭異的故事。傳說,古人認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人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尸神是個喜歡阿諛奉承、愛搬弄是非的傢伙,他經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醜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骯髒世界。一次。三尸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忿諸神、褻讀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於屋簷下。再讓蜘蛛張網遮掩以作記號。玉皇太帝又命王靈官於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記號的人家,滿門斬殺,一個不留。三尸神見此計即將得逞,乘隙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皂白,惡狠狠地在每戶人家的屋簷牆角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宮來個斬盡殺絕。正當三尸神在作惡時,灶君發覺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家灶王爺商量對策。於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於臘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乾乾淨淨,哪戶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大家遵照灶王爺昇天前的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蛛網,擦淨門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檢視時,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几淨,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跡的記號,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後大為震動,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灶神搭救,才得幸免。為了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賜福張祥,所以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後開始,直忙到大年夜。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稱在人體內作崇的“神”。據《太上三尸中經》說:“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中屍名彭質,在人腹中;下屍名彭矯,在人足中。”又說每逢庚申那天,他們便上天去向天帝陳說人的罪惡;但只要人們在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吃灶糖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老北京春節民俗

     每逢春節時張貼春聯是老北京民間傳統習俗。春聯因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得以盛行。他曾於除夕時下諭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並在微服私訪時親自為沒貼春聯的民家書寫春聯,此舉曾傳為佳話。   春聯應怎麼張貼,又有哪些講究呢?首先要根據所張貼的場地、主人身份、愛好來選擇聯語,如街門屋門內因大小 ...

春節民俗風情畫-福祿壽

  年畫中最常見的福祿壽三星是怎麼來的呢?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國早期福星其實具有兇險的一面;祿星原本是一個身懷絕技的道士;壽星那碩大無朋的腦門有怎樣的來歷?   木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古人稱之為歲星、福星。距今兩千多年前的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星佔》中就有關於木星的記載。   福星原本怪獸模樣   古人經 ...

春節民俗活動——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 ...

春節民俗活動——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 ...

春節民俗活動——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 ...

運城春節民俗 放爆竹

  大年初一,山西人的習俗,要燃放許多爆竹。以示對新的一年到來的祝賀。   爆竹,即鞭炮,在我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爆竹起源於“庭繚”,即用竹竿作為火炬,竹杆點燃後。竹節內的空氣因受熱膨脹,使竹腔爆裂,發出劈劈啪啪的爆炸聲。因此,當時人稱之為“爆竿”。我國古代,常於一年之始放爆竿。傳說,這是因為在深山老林 ...

新疆過年能回家嗎 2021新疆春節返鄉人員最新規定

  新疆過年能回家嗎 2021新疆春節返鄉人員最新規定   能。但從河北、遼寧返回烏魯木齊需要隔離;從北京返回烏魯木齊的人員,落地後須統一接受核酸檢測。除密接等特殊人員外,檢酸檢測合格正常的,如有順義區旅居史的,須集中隔離。順義區以外的人員,由所在社群接管,簽訂相關告知書,按時進行核酸檢測,至於是否居家隔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