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文識字指有一點文化知識。
它的同義詞有:
1、識文談字:知曉文字。
2、識明智審:識見明敏,智慮周詳。
它的反義詞有:
1、目不識丁:連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認識。形容一個字也不認得。
2、不識之無:連“之”字、“無”字都不認識。形容人不識字,文化水平很低。
3、不識一丁:形容一個字也不認識。
斷文識字指有一點文化知識。
它的同義詞有:
1、識文談字:知曉文字。
2、識明智審:識見明敏,智慮周詳。
它的反義詞有:
1、目不識丁:連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認識。形容一個字也不認得。
2、不識之無:連“之”字、“無”字都不認識。形容人不識字,文化水平很低。
3、不識一丁:形容一個字也不認識。
是斷章取義,解釋:斷:截斷;章:音樂一曲為一章,指不顧全篇文章或談話的內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與原意不符。
1、例句:斷章取義,無限上綱,是一種惡劣的文風;
2、近義詞:望文生義、以文害辭、穿鑿附會;
3、反義詞:照本宣科、實事求是;
4、成語接龍:義憤填胸、胸無點墨、墨守成規、規賢矩聖、聖人之年、年穀不登、登壇拜將、將勤補拙、拙貝羅香、香草美人 人稠物穰、穰穰滿家。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意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出自杜牧的一首詩,叫做《清明》。翻譯過來就是,清明時這天,細雨紛紛飄灑著,路上的行人一個個像丟了魂魄一樣向前趕路。這首詩的全文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賞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這天,細雨紛紛飄灑著,路上的行人一個個像丟了魂魄一樣向前趕路。請問當地之人,哪裡才能買到酒喝呢?牧童遠遠的指著前面的那個杏花村。借問:請問的意思。
這首詩是杜牧任池州刺史時,經過金陵杏花村飲酒,所作。這幅詩歌描繪了一幅“雨中問路圖”。 由於短短詩歌展現了一幅動態場景,耐人尋味,在問路過程中,詩人獲得了別人的幫助,因此心中也有陣陣暖意,於是用詩歌記之。
什麼是清明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傳統的具有悲情色彩的民族大節。此節一般在公曆4月5日前後(農曆二月底三月初)。春分後十五天,斗柄指乙為清明。這時太陽到達黃經十五度,天氣清澈明朗即為清,萬物欣欣向榮故為明,故此又稱清明。清明與寒食節期很近。按周代規定,冬至後第105天為寒食節,而自然節氣清明則在第二天或第三天。清明節的民俗活動主要是,懷念先祖、上墳祭掃,春遊踏青、插柳植樹。民間也稱它為鬼節之一,其祭掃培土、插柳植樹是春節上墳、中元祭祖、十月一送寒衣活動中所沒有的。透過清明懷念先人、感恩承志,能夠產生家庭、社會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彰顯我們的偉大民族精神,有利於全國團結統一、社會穩定。2007年12月,清明節被國務院確定為法定節日之一,並從2008年開始放假一天,與臨近雙休日組成清明黃金週。現在讓我們一起追尋清明節幾千年的發展演化過程和各種節俗。
相比於寒食、上巳和三月三等古老節日,清明成為節日是最晚的,到唐朝時它才成為國家大節。但清明節把寒食、上巳和三月三的活動聯絡到一起,也像春節一樣形成了一個清明活動系列。
其他清明節古詩
《清江引·清明日出遊》
明·王磐
問西樓禁菸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此詩精妙之句是“清明幾處有新煙”,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間不用火,清明之後本應“處處有新煙”,現在卻因戰亂農民都被召去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蕪了,只有寥寥幾處的人家燃起新煙,一片淒涼。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裡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們的心裡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馬車聲在路上繁雜地響著,東城的郊外楊柳一片青翠。
花開了草都長了出來,鳥兒在飛蝴蝶成雙成對在嬉戲。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裡回憶往昔,以茶代酒,喝著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