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施姓起源

施姓起源

  1、源流一:源於姬姓,為春秋時期魯惠公之子姬尾生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記載,春秋時期,魯惠公姬弗涅之子中有個姬尾生,字施父,史稱施父尾。在魯桓公姬軌(姬允)執政時期(公元前711年~前694年),姬尾生成為魯國的大夫。據說,姬尾生精通音律,曾視來訪的曹國太子賞樂姿態之變化,斷言其父曹伯將不久於人世,後來果然應驗。魯桓公深敬姬尾生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後成為春秋名臣。後傳到其五世孫姬孝叔之時,乾脆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少施氏、亦稱施父氏,以示與別的家族不同,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施氏,世代相傳,史稱施氏正宗。

  2、源流二:源於媯姓,出自夏王朝時期諸侯國施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夏王朝時期諸侯中有施氏,建施氏國,其故址在湖北省恩施縣一帶。

  3、商湯滅夏桀之後,施氏國亦隨之滅亡,其後,施氏國的公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氏,稱施氏,世代相傳,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4、源流三:出自殷商時期七族之一的施氏,屬於以氏族名稱為氏。據史籍《左傳》記載,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之弟姬康叔受封為衛侯,分到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邽氏)、錡氏、飢氏、樊氏和終葵氏等。殷商施氏,在商王朝時期為專職制旌旗的工匠,古稱“旌、旗、幟”為“施”,其族人子弟後代即以職業為氏族稱謂,世代稱施氏。

  5、源流四:源於方姓,出自明朝初期大儒方孝孺同族,屬於避難改姓為氏。據史籍《姓氏詞典》記載:方氏係為改姓。明朝大儒方孝孺被明成祖朱棣殺害後,其同姓族人紛紛外逃,以避株連,因而有改稱施氏者。“施”字,拆開為“方人也”,因而也有為方氏者。

  6、源流五:出自他族改姓。如雲南白族以海螺為圖騰的氏族,漢姓為施;明、清時雲南土司有施姓;世居瀋陽之滿洲人有此姓;今京、彝、苗、蒙古、羌、傣、怒、納西、僳等族有此姓。

  7、源流六:源於赫哲族,出自明、清時期赫哲族富勒哈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赫哲族富勒哈氏,亦稱富爾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赫哲語為“佈施”之義,世居佛阿拉。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Fulha Hala,漢義“楊樹”。赫哲族、滿族富勒哈氏,在清朝晚期以後多冠漢姓為施氏、楊氏、付氏、傅氏、富氏等。

  8、源流七: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朝時期蒙古族艾耀施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艾耀施氏,世居科爾沁。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iyos Hala。蒙古族、滿族艾耀施氏,在清末民國初期,多冠漢姓為施氏、艾氏、石氏者。

  9、源流八:源於白族,出自明朝時期白族施氏族,屬於以圖騰信仰漢化為氏。雲南省大理地區的白族中,有世代以海螺為氏族圖騰的部落,元朝中期即以海螺圖形取近似的漢字“施”為姓氏,稱施氏。到明、清兩朝時期,雲南土司即為該氏族。

  10、源流九:出自其他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京族、彝族、苗族、羌族、傣族、怒族、納西族、僳僳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施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施氏,世代相傳。

歷史上的施姓名人

  施之常:字子恆,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菏澤市)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施琅:1621出生,1696去世,字尊候,號琢公,明末清初軍事家。原為鄭芝龍和鄭成功的部將,降清後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不久又被提升為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先後率師駐守同安,海澄,廈門,參與清軍對鄭軍的進攻和招撫,1683年率軍渡海統一臺灣。由於“背鄭降清”,後人對施琅頗有爭議。施全:南宋刺秦檜而聞名於世的義士,東平人士,是岳飛的結義兄弟。曾與吉青等剪徑,岳飛比武歸來收為兄弟。武藝不高,然甚是忠勇。岳飛被害後,於臨安眾安橋刺殺秦檜失敗,被殺。後追封眾安橋土地。杭城十五奎巷之中有施將軍廟,供奉的就是忠心耿耿的施全將軍。

千姓起源和來歷

  1、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閔損,屬於以先祖名字簡改為氏。

  春秋末期魯國閔損、字子騫,是孔子的弟子,德行很高,為孔門七十二賢士之一。

  閔損年少時,親母早逝。後母對他很不好,冬天只讓他穿很薄的衣服,衣服裡填充的不是棉花,而是蘆花,卻讓她的兩個親生兒子穿厚軟暖和的棉襖。閔損的父親知道後,十分生氣地要趕走後妻。但閔損卻對父親說:“母在,只我一人受寒;母不在,三個孩子都要熬冷!”阻止父親驅趕後母。其後母得知後,很受感動,悔改了自己的行為。

  後來,世人奉閔損為騫王,其孫子就以祖父的字為姓氏,稱騫氏。

  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的文字簡化改革,使騫氏族人在戶籍登記時被簡化訛改為“千”氏,至今其族皆用“千”為姓氏,其祖居地騫王村易名為千家村(今陝西戶縣),但老一輩人則多是“騫”、“千”互用。

  2、源於古氐族,出自東漢中葉西域氐族部落大將楊騰,屬於以遷居地名為氏。

  據史籍《清宮舊事》一書記載,千氏始祖名楊騰(公元?~210年),為仇池國(今甘肅西和)君主之一,是為該國開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公元184~210年。逝世後由二子楊駒繼任。

  楊騰原為西域氐族部落中的一員大將,勇健多謀,在東漢建安中期(公元196~219年),佔仇池方圓百頃地而立國,據《水經注》記載,仇池山“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因以百頃為號。山上豐水源,所謂清泉湧沸,潤氣上流者也。”楊騰因此自號“百頃氐王”。

  至三國曹魏時期,楊騰的繼承者以“百頃氐王”王位遷徙入西蜀地區(今四川西昌),改楊氏為千氏,從此四川地區有了千氏。後社會戰亂,該支千氏子孫零星散落,生息於四川、雲南邊遠山區。

  本書按:今多有史學家指認楊騰為羌族人,是錯誤的。楊騰是氐族人。

  3、源於氐族,出自明朝大將千巖,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據史籍《大明遺民史淵源補遺》記載:千氏始祖千巖誕生於元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武科及第,因出生地為蜀西(今四川西昌)終北山千高峰萬切巖,故而明太祖朱元璋賜其姓千,名巖。

  千巖後裔世居穎陽,在有明一朝世代為武將,地位顯赫。後有裔孫總督將千萬裡駐軍朝鮮半島,抗擊倭寇。千萬裡後受朝鮮李氏王朝挽留,授朝鮮國二品大員,子孫繁衍於斯地慶尚北道永川市屬面、釜山鎮支城等處,因此韓國千氏以穎陽為本貫。


起源

  1、出自他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時改代北鮮卑族出連氏為單姓畢。   2、西域畢姓,本畢國胡人,以國為氏;匈奴屠各族亦有畢姓;達斡爾族畢力夾氏,漢姓為畢、楊;赫哲族畢拉氏,漢姓為畢;今彝、滿、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

起源

  1、源流一:出自於姬姓,是以諡號命名的姓氏。   2、源流二:出自周代衛國將軍文子之後。   3、源流三:出自姚姓和媯姓。為舜帝后裔媯滿之裔孫。   4、源流四:出自姜姓。.   5、源流五:改姓或小數民族文姓。   6、源流六: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上卿範武子之子範燮,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7、源 ...

起源起源哪個朝代

  1、源流一:出自於姬姓,是以諡號命名的姓氏。   2、源流二:出自周代衛國將軍文子之後。   3、源流三:出自姚姓和媯姓。為舜帝后裔媯滿之裔孫。   4、源流四:出自姜姓。.   5、源流五:改姓或小數民族文姓。   6、源流六: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上卿範武子之子範燮,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7、源 ...

起源

  巫姓主要有三大起源,一是源自上古醫藥始祖,黃帝時期有一位宰相叫做巫彭,他非常精通醫術,被奉為醫神,子孫就傳承了巫姓。二是源自魯國貴族叔肸,叔肸的曾孫叫做公巫召伯,他的子孫以祖先號為姓。三是源自官職名,商朝設有官位叫做“巫咸”,子孫以祖先官為姓。   1、源自巫彭   巫姓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黃帝手下有 ...

起源

  源於姬姓與祁姓。黃帝軒轅氏的六世孫帝堯,姓伊祁,最初被封於陶,後來遷於唐,到周武王時,唐侯作亂被成王所滅,原來帝堯的後裔則遷往杜國,稱唐杜氏。唐侯被滅後,唐國之地就被改封給成王之弟唐叔虞,唐叔虞後裔也改唐姓。   出自祁姓,以封號為氏   丹朱是上古帝王堯的兒子,堯禪位於舜之後,舜將丹朱封為唐侯,直至西周 ...

起源

  1、源於地名。   出自江西贛江支流淦水,屬於以居邑名稱名為氏。據史籍《姓考》記載:淦氏,“吉州人,因水為姓。”史籍《千家姓》中記載:淦氏為“清水族。”據江北縣淦家溝《淦氏族譜續譜》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位金老宰相因幼主昏庸無能,便棄官告老還鄉,後攜家小四處遊歷。有一次,他來到江西中部贛江附近的淦水河 ...

歷史名人

  施之常、西施、施琅、施耐庵、施世綸等。   1、施之常:春秋時魯國人,為孔門弟子。秦漢以後,頭一個在歷史上嶄露頭角的是施讎。他是漢武帝獨尊儒家之後,專治群經的學者,曾經與諸儒雜論五經的同異於石渠閣,雄辯滔滔,一時名氣大噪。宋代的施全,是一位忠義凜然的烈士。南宋的秦檜,是連自己的子孫都唾棄的大奸臣,他以毒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