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既來之則安之有什麼現實意義

既來之則安之有什麼現實意義

  既來之則安之的現實意義如下:

  無力改變現狀,只能默默接受。一切順其自然。意要學會隱忍,對待事物淡然一點。指來到不佳的,不理想的地方 ,不是本意想來的,但既然來了,就在這裡安下心來。

既來之則安之有通假字嗎

  既來之則安之,這句話是沒有通假字的。選自《論語·季氏》:“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原意是已經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指被誤讀為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裡安下心來。

  既來之,則安之。使動句式。來:使……到來;安:使……安頓下來。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表示使賓語具有某種性質或狀態。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後,如果使得賓語具有了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那麼這個形容詞則活用為使動詞。

既來之則安之的翻譯

  1、“既來之,則安之”的意思:已經將他們招撫來了,就要將他們安頓下來。“既來之,則安之”的“安”指的是:使……安定。“既來之,則安之”這句話出自《論語·季氏》,全文主要記述了孔子就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發表的議論。

  2、原文:

  《論語·季氏》的節選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3、翻譯:

  孔子說:“冉有!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說(自己)想要那樣而偏要找藉口的人。無論是諸侯或者大夫,不擔心財富不多,只是擔心財富分配不均勻;不擔憂人民太少,只擔憂境內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境內和平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少;境內平安,國家便不會傾危。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再修仁義禮樂的政教來招待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如今由與求兩人輔佐季孫氏,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歸順;國家四分五裂卻不能保持它的穩定統一;反而策劃在境內興起干戈。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慮,不在顓臾,而是在魯國內部。”


既來之意思

  1、既來之,則安之是中國俗語,選自《論語·季氏》。意思是已經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多指既然來到這裡,就要在這裡安下心來。   2、出 處   《論語·季氏》:“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

既來之出自哪部著作

  1、既來之,則安之出處於《論語·季氏》,最初的原意是既然已經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原意的既來之,則安之表達的意思和我們現在想表達的意思有很大的出入,可以說這些文字都被我們曲解成另一個意思了。   2、現在我們用“既來之,則安之”表達的意思是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就要坦然地面對,我們越是逃避的 ...

既來之的下一句

  1、“既來之,則安之”下一句是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   2、這句話出自《論語·季氏第十六》孔子的一段話。如下: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

既來之是什麼意思

  釋義:既:已經;來之:使之來;安之:使之安。   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指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裡安下心來。   出處:《論語·季氏》:”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用法:複句式,作狀語。體現了儒家治理天下的一種思想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

既來之是什麼意思啊

  1、既來之,則安之,原意是已經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來被誤理解為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裡安下心來。是一句中國俗語,選自《論語·季氏》。   2、原文出自《論語·第十六章·季氏篇·季氏將伐顓臾》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 ...

既來之什麼意思

  既來之,則安之是中國俗語,意思是既然已經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今意為既然來了,就要在這裡安下心來。出自《論語·季氏》:“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季氏》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 ...

既來之是什麼意思啊

  既來之,則安之釋義:《論語·季氏》:“既來之,則安之。”   原意是: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後多指既然來到這裡,就要在這裡安下心來。   既:已經。   來之:使之來。   安之:使之安。   《論語·季氏》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生而知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