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的目的在於彰顯高尚的品德。
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這是儒家重要經典《大學》開頭的第一句話,大學即大人之學,使人的德性變大之學。這句話流行的解釋為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的目的在於彰顯高尚的品德。
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這是儒家重要經典《大學》開頭的第一句話,大學即大人之學,使人的德性變大之學。這句話流行的解釋為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意思表示為: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此語出自《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人大學,學 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所以,後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裡,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裡有不同的 意思。
(2)在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明明德第一個明作動詞,為明放、彰顯、提倡、推廣、發揚、張揚之意;第二個明為正大光明,公正開明之意;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會風尚。做治國安幫這種大學問的方法在於,提倡和發揚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廣泛地親近民眾和尊重民意,永無止境地追求至善至美,以至善至美為奮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