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明月照紗窗格格孔明諸葛亮對下聯

明月照紗窗格格孔明諸葛亮對下聯

  1、古都過新年,間間老舍舒慶春;

  2、夜霜夾白雪,片片冰心謝婉瑩;

  3、德門傳禮記,篇篇敬德尉遲恭;

  4、清風送花圃,陣陣畹華梅蘭芳;

  5、精粉做壽桃,只只太白李長庚;

  6、清風沐鳳閣,處處常清上官正;

  7、紫星懸碧落,年年觀紫獨孤紅;

  8、嫵容臨皓魄,條條眉嫵百宜嬌;

  9、清風拂池塘,朵朵青蓮李太白;

  10、雨亭迎晚藹,朝朝子雨慕容雲。

明月照紗窗格格孔明諸葛亮的下聯

  第一,清風送花圃陣陣畹華梅蘭芳。

  第二,寒霜襲勁松株株殼寒鐵木針。

  1、明月照紗窗,明月的光輝照在紗窗之上的場景,寒霜襲勁松,寒霜襲來勁松傲然挺拔的場景。

  2、個個,可以想象紗窗是由很多格組成的,株株,可以想象成片勁松在寒霜下的景象。

  3、孔明在對中本意為紗窗一格如同一孔,在明月照耀下發光的狀態,殼寒在對中本意為一株勁松在寒霜襲來其表寒冷的狀態。

  4、諸葛亮在隊中本意為每格的格子發亮的狀態,鐵木針在對中本意為每株勁松軀幹如同鋼鐵一般,其葉子在寒霜下向外伸展,如同萬根銀針閃爍寒霜之光芒的狀態。

  5、上聯是文人眼中看到的月光照耀紗窗之上的區域性靜謐優美,下聯總體體現寒霜襲來其寒氣逼人的氣息,讓人籠罩在寒冷霜凍的氛圍之中,其寒氣體現在全域性,在於寒霜來襲,整個大地上勁松無一倖免,均被寒霜凍住的大氣場景畫面。

明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

  明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該對聯簡介如下:

  此聯相傳為清代乾隆大學士紀曉嵐所出,原聯無明字,爾後有好事者為增其難度的情趣,又在句首增一明字,遂使其成為歷時三百年來未獲佳偶的絕對,徵聯甫出,海峽兩岸楹友躁動,惜未發現匹想者,只是評出了六條較佳下聯,有直臣罹鐵網,官官子直令狐綯,德門傳禮記,篇篇敬德尉遲恭等數條,因而澳門楹聯學會不得不從以前的六千港元獎金提到三萬港元,再次懸賞徵聯,後來有人對句,長空飄瑞雪,霏霏翔宇周恩來,但不足之處在於諸葛亮複姓單名,周恩來單姓複名,並忽略了孔明諸葛亮這一字與姓名的巧妙組合,不但相互之間詞意相關,絲絲相扣,而且與紗窗這一特定事物關照熨貼。


日照紗窗個個諸葛亮下聯

  日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的下聯是:風送花圃,陣陣畹華梅蘭芳。   對聯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

明月窗欞閣閣諸葛亮

  清風沐鳳閣,處處常清上官正。鳳閣:唐高宗、武宗、玄宗三朝曾將“掌軍國之政令”、“佐天子而執大政”之“中書省”改稱鳳閣。上官正:宋代開封人,複姓上官,單名正,字常清,曾平西川有功,累官西川招討使,左龍武大將軍。這條對句的大意是:假若國家最高權力決策機構能沐浴在清廉之風中,制定頒佈政令處處時時堅持清正廉潔,那 ...

下聯塔上點燈層層諸葛亮

  1、馬身披錦,匹匹文正司馬光;   2、松木造景,處處柳泉蒲松齡;   3、敖廣舉火 步步照雲趙子龍;   4、玄武起兵,悻悻秦王李世民;   5、州中放火,次次山民龐德公;   6、廟裡唸經,個個悟空孫行者;   7、平沙落雁,紛紛關羽關雲長;   8、池中洗藕,節節太白李長庚等。 ...

為什麼叫諸葛亮

  諸葛亮,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古人的名字比較複雜,除姓和名外,還有字,表字等。姓氏是祖宗留下的,名是父母起的,字有兩種,一種是小字,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小名,另一種是成年後自己選擇的,與名有相關聯的,或是名的延伸,或是名的深化,或是解釋。表字一般是朋友送的。此外,還有號,號有自號,或都朋友根據其特點送的。如 ...

諸葛亮的什麼人

  1、孔明是諸葛亮的字不是什麼人。   2、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3、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 ...

是誰是不是諸葛亮

  1、孔明是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2、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 ...

諸葛諸葛亮

  諸葛孔明是諸葛亮,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他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   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取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