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第17子朱權被封在大寧,為寧王。
《明史·列傳第五》記載:“寧獻王權,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籓大寧。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
寧城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南部,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北緣,屬於內蒙古高原與松遼平原的過度地帶。北與內蒙古喀喇沁旗相連,東與遼寧省建平、凌源交界,南與河北省平泉市毗鄰,西與河北省承德縣、隆化縣接壤,總面積4305平方公里,耕地142萬畝。
朱元璋的第17子朱權被封在大寧,為寧王。
《明史·列傳第五》記載:“寧獻王權,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籓大寧。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
寧城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南部,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北緣,屬於內蒙古高原與松遼平原的過度地帶。北與內蒙古喀喇沁旗相連,東與遼寧省建平、凌源交界,南與河北省平泉市毗鄰,西與河北省承德縣、隆化縣接壤,總面積4305平方公里,耕地142萬畝。
明朝時期的瓦拉部是今蒙古地區。
瓦拉是西部蒙古族,元朝稱斡亦剌惕、明朝稱瓦拉、清朝稱衛拉特、漠西蒙古。厄魯特本是瓦拉的一部,在清朝文獻中用來泛指瓦拉。歷史上蒙古民族是由兩個基本部分組成。後來為東部蒙古和西部蒙古為主。
瓦拉的意思是森林之民或鄰近者的意思。瓦拉分為四大部,綽羅斯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土爾扈特部。
明朝前期,瓦拉活躍在蒙古高原歷史舞臺上,明朝賜以漢文官印,命其統轄諸部,後來多次進貢確定主權關係。
清朝時期,順治三年,固始汗與衛拉特各部首領二十二人聯名奉表貢,清廷賜以甲冑弓矢,命其統轄諸部。後來多次進貢確定主權關係,青藏高原和新疆正式納入清朝的主權版圖。
明朝時期的寧遠即現在的興城古城。
歷史上興城這個名稱最早的紀錄在遼代,遼聖宗統和八年即公元990年設興城縣,治理桃花島郡即今釣魚臺街道海口,這是興城這一名稱的最早由來。明宣德三年總兵巫凱、都御史包懷德題奏興建,割錦州、瑞州之地,於曹莊、湯地之北設寧遠衛所,修築寧遠衛城,這是寧遠這個稱呼最早的來歷。後於1915年因與湖南、山西等地寧遠重名改回稱興城。明宣德五年即公元1430年建成了分內外城的寧遠城,大約外城位在各內城門外一里,此當合內城周長五里外城周長九里之說,外城門四座:東為安遠,南為永清,西為迎恩,北為大定。內城門四座:東曰春和,南曰延琿,西曰永寧,北曰威遠。都督焦禮,後於城內修建街道,建成鍾、鼓二樓。它在百年後隆慶二年即1568年三月二十八日內外城均毀於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