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明朝皇帝廟號諡號帝號

明朝皇帝廟號諡號帝號

  明朝16位皇帝廟號,諡號,帝號:

  1、朱元璋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帝號洪武;

  2、朱允炆廟號惠宗,諡號成皇帝,帝號建文;

  3、朱棣廟號成祖,諡號文皇帝,帝號永樂;

  4、朱高熾廟號仁宗,諡號昭皇帝,帝號洪熙;

  5、朱瞻基廟號宣宗,諡號章皇帝,帝號宣德;

  6、朱祁鎮廟號英宗,諡號睿皇帝,帝號正統;

  7、朱祁鈺廟號代宗,諡號景皇帝,帝號景泰;

  8、朱見深廟號憲宗,諡號純皇帝,帝號成化;

  9、朱祐樘廟號孝宗,諡號敬皇帝,帝號弘治;

  10、朱厚照廟號武宗,諡號毅皇帝,帝號正德;

  11、朱厚熜廟號世宗,諡號肅皇帝,帝號嘉靖;

  12、朱載垕廟號穆宗,諡號莊皇帝,帝號隆慶;

  13、朱翊鈞廟號神宗,諡號顯皇帝,帝號萬曆;

  14、朱常洛廟號光宗,諡號貞皇帝,帝號泰昌;

  15、朱由校廟號熹宗,諡號悊皇帝,帝號天啟;

  16、朱由檢廟號毅宗,諡號烈皇帝,帝號崇禎。

什麼是帝號廟號諡號

  帝號:是在我國古代,統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的稱號。中國封建政權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廟號:是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最初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

  諡號:中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求古代皇帝一些常用諡號的意思

  憫諡諡號的含義:傷:未家短折;殤:短折不成;哀:早孤短折;愍:在國逢難;悼:年中早夭;惡諡諡號的含義:厲:殺戮無辜;靈:死而志成;莊:武成不遂;隱:隱拂不成;愍:使民悲傷;悼 恐懼從處;幽:動祭亂常;頃:甄心動懼;平諡諡號的含義:元:始建國都;敬:夙夜警戒;莊:屢徵殺伐;簡:一德不懈;景:布義行剛;成:安民立政;康:安樂撫民;定:安民法古;理:質淵受諫;獻:聰明睿智;平:布綱治紀;懿:溫柔賢善;美諡諡號的含義:文:經緯天地;文:慈惠愛民;武:威強敵德;戴:愛民好治;孝:秉德不回;武:克定禍亂;桓:闢土服遠;襄:闢地有德;昭:昭勞有德;莊:勝敵志強;穆:佈德執義;惠:愛民好與。


皇帝死後怎麼回事

  諡號是古代帝王及其後妃、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長短字數不定,或一兩字,或二十餘字,字數不定,情況較為複雜。   古代東亞,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等,在帝王及其後妃、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後,內務府根據其生前事蹟與品德,而給予他一箇中肯的稱號。此外,受中華文化影 ...

年號的區別

  廟號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諡號 :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帝王將相之諡在西周時即已出現,一般人的諡號多用兩字。   年號 :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每 ...

聖祖仁皇帝康熙的是什麼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有學者將其尊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聖祖,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傳位於第四子胤禛。 ...

明朝皇帝

  朱元璋:原諡欽明啟運峻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永樂元年,加神聖文武四字於原諡之上。朱允炆:諡號讓皇帝弘光初,追尊其為惠宗讓皇帝朱棣: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朱高熾: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朱瞻基: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朱祁鎮: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 ...

明朝所有皇帝的年號和是什麼

  1、朱元璋、洪武、高皇帝;   2、朱允炆、建文、成皇帝   3、朱棣、永樂、文皇帝;   4、朱高、 洪熙、熾昭皇帝;   5、朱瞻基、宣德 、章皇帝;   6、朱祁鎮、正統、睿皇帝;   7、朱祁鈺、景泰、景皇帝;   8、朱見深 、成化、純皇帝;   9、朱祐樘、弘治、敬皇帝;   10、朱厚照、正 ...

皇帝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都擁有廟號。 ...

歷史上為文的皇帝

  1、周文王姬發;   2、漢文帝劉恆;   3、魏文帝曹丕;   4、晉文帝司馬昭;   5、宋文帝劉義隆;   6、齊文帝蕭長懋;   7、梁文帝蕭順之;   8、陳文帝陳蒨;   9、西魏文帝宇文泰;   10、隋文帝楊堅;   11、唐文帝李適;   12、後周文帝柴榮;   13、遼文帝耶律德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