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御史是官名。隋開皇二年,即公元582年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始設。唐御史臺分為三院,監察御史屬察院,品秩不高而許可權廣。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廢御史臺設都察院,通常彈劾與建言,設都御史、副都御史、監察御史。監察御史分道負責,因而分別冠以某某道地名。
監察御史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唐、宋兩代僅有八品官,明代為正七品,清代為從五品。
監察御史雖說品級較低,但掌監察,許可權極廣,並直接向皇帝報告,有特權,故權利很大。
1、御史在明朝是隸屬督察院的,裡面設左、右都御史,下設副都御史、僉都御史;
2、御史的職責作用就是管理監察、彈劾官員以及建議改正;
3、左右都御史相當於是現在社會的最高檢察長之類的,下面的是各級檢查官之類。
監察御史官名,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始設,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唐御史臺分為三院,監察御史屬察院,品秩不高而許可權廣。宋元明清沿襲,明清廢御史臺設都察院,通常彈劾與建言,設都御史、副都御史、監察御史,監察御史分道負責,因而分別冠以某某道地名。
宋初沿襲唐代制度,監察御史為正八品上;元豐改制後,監察御史為從七品,定額為六人。宋代御史臺的長官是御史中丞,俗稱“臺長”。另置侍御史知雜事一人,作為御史臺的副長官。
御史臺下屬的監察官是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以官卑者任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者,加“裡行”,稱殿中侍御史裡行、監察御史裡行。而唐代所 ...
監察御史,中國古代官職之一,御史的一種,隋朝設定,監察御史分道負責,因而分別冠以某某道地名;監察御史不僅可對違法官吏進行彈劾,也可由皇帝賦予直接審判行政官員之權力,並對府州縣道等衙門進行實質監督,也可在監察過程中對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防範公家官吏侵害人民權益,或者是成為貪贓枉法的貪官汙吏;類似於近代 ...
都察院監察御史正三品副部級。
監察御史,古代官名,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始設,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唐御史臺分為三院,監察御史屬察院,品秩不高而許可權廣。宋元明清因之。明清廢御史臺設都察院,通常彈劾與建言,設都御史、副都御史、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
明朝御史是執掌監察官員的一種官位,上至正二品,下至正七品。御史專門作為監察性質的官職,負責監察朝廷官吏。明代改御史臺為都察院,仍保留監察御史,另設左、右都御史作為都察院長官。監察御史隸屬於都察院,最高長官為都察御史,正二品,明朝大九卿之一,但普通的御史官職並不高,是正七品官,但權力範圍卻空前大,不論是國家 ...
典史,無品級,元始置,明清沿置。
職責:
1、明初戶部寶鈔提舉司、廣積庫,及工部大通關提舉司曾設定典史,負責管理制鈔等技術性事務。
2、明代各縣設有典史,為縣尹屬官,掌收發公文。另有縣丞掌糧馬,主簿掌巡捕,如無縣丞或主簿,則由典史兼管。 ...
"東觀",太子宮,也稱為“東宮”,“西臺”,官署名,都是職務名稱。
吳龍徵官任東觀侍讀、西臺御史,故稱“東觀西臺”,明、清沿襲為地名。東觀西臺坐落於鯉城區塗門街西段,東觀西臺吳氏大宗祠原是明萬曆十一年進士吳龍徵的府第,因其官至東觀侍讀、西臺御史,其第因而得名。東觀西臺是泉州市現存的少有 ...
宋朝的御史臺分為三院,包括臺院、殿院、察院。
御史臺,是中國古代一種官署名。是中央行政監察機關,也是中央司法機關之一。負責糾察、彈劾官員、肅正綱紀。
宋朝的御史臺制度,在元豐改制前沿襲唐制,御史大夫為加官,改制後取消。宋朝規定,宰相的親戚和由宰相推薦任用的官吏不得為臺長,以避免宰相與臺長勾結為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