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七年,即公元1384年,徐達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二月,即公元1385年,徐達病情加重,隨後去世。
徐達死後,朱元璋親至葬禮以示悲瘍,把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他為中山王,諡號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 朱元璋曾經稱讚他說:“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女色財寶,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沒有過失。當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達。”
洪武十七年,即公元1384年,徐達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二月,即公元1385年,徐達病情加重,隨後去世。
徐達死後,朱元璋親至葬禮以示悲瘍,把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他為中山王,諡號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 朱元璋曾經稱讚他說:“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女色財寶,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沒有過失。當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達。”
胡惟庸,濠州定遠縣人,胡惟庸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宰相,早年追隨朱元璋起兵,頗受寵信,任丞相,後因被疑叛亂,爆發了胡惟庸案,遭朱元璋處死,隨後大肆株連殺戮功臣宿將,此案牽連甚廣,胡惟庸被殺,朱元璋罷左右丞相,廢除中書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設內閣供皇帝做為顧問,內閣大學士絲毫不如宰相,只有票擬權力,先送宦官,再由其上呈與皇帝,從此中國再無宰相一職。
徐達(1332—1385),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 陽)人。農家出身。元至正十三年(1353),參加朱元璋起義軍,與常遇春同稱才勇。十五年,隨朱元璋渡長江,克採石,下集慶(今南京)。十七年,率兵東 進,屢敗吳王張士誠軍。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二十七年九月,攻陷平江(今蘇州)滅吳,俘張士誠及其將士二十五萬,還師後封信國公。同年十月, 以徵虜大將軍率軍北伐元軍,先取山東,旋揮師河南,乘勝攻克元大都(今北京),改名北平。迫元順帝北走大漠,元亡。太傅提兵出塞還,更因渝塞起渝關∕石驅到海南城堞,壘築連雲北倚山∕遼水至今來靺鞨,薊門終古鎮窴顏∕歲時伏臘猶祠廟,麟閣勳名孰與班?這是明代嘉靖年間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陳綰寫的《顯功廟》詩。顯功廟奉祀的是明開國元勳大將軍太傅中山王徐達。詩以熾烈的激情歌頌了徐達築山海關建山海衛的豐功偉績。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為防備退居漠北的元殘 餘勢力捲土重來,加強戰守,興修長城。徐達主持重修京北鎖鑰居庸關,以防蒙古騎兵突襲。三年,率兵出潼關,趨定西(今屬甘肅),進剿元將擴廓貼木兒,經激 戰大敗元軍,擒郯王、濟王以下文武官員一千八百餘人,士兵八萬六千餘人。論功升中書省右丞相參理國事,晉封魏國公。洪武四年(1371),徐達赴北平等地練兵,築城,備 邊,總領北方軍事。元殘餘勢力經過幾年休養生息,國力又漸恢復,不斷出兵南犯。五年(1372)徐達奉命兵出雁門關,進軍漠北。徐達遣都督藍玉為先鋒,擊 敗元兵於土剌河(今蒙古國境內),後因輕敵冒進,遭元軍伏擊,大敗,死傷逾萬,被迫退到燕山以南。六年,徐達復率諸將北伐,敗元軍於答剌海(今內蒙達來諾 爾湖)。還軍後,戍守永平一帶。十一年,領兵在古北口築關設防,使其成為拱衛北平的重要屏障。十四年(1831),“發燕山等衛屯兵萬五千一百人修永平、 界嶺等三十二關”。“建立山海關,內設山海衛,領十千戶所,屬北平都指揮使司”。洪武十八年(1385)二月,徐達病卒於應天(今南京),年五十四,追封中山王 。徐達一生驍勇有謀,善治軍,戰績及築邊功勳永遠彪炳史冊。徐達為什麼“修永平、界嶺三十二關”?為什麼在山海關“建關設衛”?又為什麼徐達廟(顯功廟)建在山海關?這要從歷史背景及地理環境說起。洪武元年九月,平灤府歸明。四年三月,改平灤府為永平府。因頻經兵燹,永平府境內人口稀少。四年,徐達在北平操練兵馬。三月上奏皇帝制可,命都指揮使潘敬 等遷徙“山後(指燕山和軍都山以北)六州”沿邊之民入北平州縣屯戍,計戶萬七千二百七十四,口九萬三千八百七十八。六月,又“徙北平山後之民三萬五千八百 戶,一十九萬七千二十七人,散處衛所。籍為軍者給以糧,籍為民者給田以耕”(《盧龍塞略》卷五)。這就是明代第一次大移民,多安置在永平一帶州縣。移民們 來到燕山以南的平原曠野,需要高山險隘或邊牆做屏障,才能避免蒙古騎兵的騷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