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的歷史背景下,知識分子中湧現出不同的學派,他們分別代表不同階層、集團的利益,站在不同的立場,對當時社會上和學術上的各種問題展開爭論,爭相發表不同的見解,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在諸子百家中,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其思想主張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1、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
2、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最為主要的有十家流派:
1、儒家,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
2、道家,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
3、墨家,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
4、法家,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為法家。
5、名家,因從事論辯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
6、陰陽家,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
7、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
8、雜家,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而得名。
9、農家,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10、小說家,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1、諸侯之間,應該是以國家來稱呼的,比如,鄭國的君主會被稱為【鄭伯】,齊國的君主會被稱為【齊侯】,要是恩怨比較深的,可能會直接稱呼對方的名字。至於諸侯稱呼屬下,會稱呼【子】【先生】【卿(對上大夫的稱呼)】,視情況而定。屬下稱呼諸侯的話,會稱呼【王上】
2、先秦的詩歌的話,集中在《詩三百》中,也就是《詩 ...
1、《退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2、《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 ...
春秋早期,齊國首先稱霸;之後很長時間一直是晉國和楚國實力最強;到了春秋末年晉國和楚國因內亂而有所衰弱,吳國和越國趁機稱霸,但只是曇花一現。
戰國之初,魏國率先變法,成為最強的國家,但因樹敵太多而衰落下去。秦國和趙國在之後成為最強的兩個國家,長平之戰雙方進行了大決戰,以趙國的慘敗而告終,從此秦國一枝獨秀 ...
1、春秋戰國時期,儒家主張教化百姓以禮治國。
2、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3、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
4、而後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 ...
1、魏文侯,名叫魏斯,在位時間為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總共在位50年,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稱魏侯。
2、魏武侯,名叫魏擊,在位時間為公元前395年至公元前370年,總共在位26年。
3、魏惠王,名叫魏罃,在位時間為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19年,總共在位51年,公元前33 ...
秦王是指秦國君主或一個封號,指戰國時期秦國的君主。比如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王嬴政、秦孝文王、秦武王、秦莊襄王、秦王子嬰等。簡單的介紹幾位。
1、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前311年):又稱秦惠王,本名嬴駟,秦孝公之子。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並更為元年,成為秦 ...
春秋戰國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戰國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為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