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出處:唐-李紳《憫農二首-其一》。《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這兩首詩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文學史上亦有一定影響,近代以來更作為思想教材選入了小學教科書。
原文: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譯文: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1、《憫農》原文: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2、翻譯: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3、賞析:這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本詩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
1、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意思:春天到來,讓我們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秋天才會有豐碩的成果。
2、《憫農》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原文: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3、此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4、“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於像詩人那樣去聯絡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閒田”的大豐收景象裡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
5、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並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絡在一起。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並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採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裡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
這些辛苦並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後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農夫猶餓死”的事實。這樣,前後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春播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意思是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出自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製造了這人間的悲劇”這 ...
1、秋收萬顆子的計量單位是顆。
2、“秋收萬顆子”出自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二首其一》,全詩如下: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譯文: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
秋收萬顆子的計量單位是顆。
計量單位(度量單位)為單位的具體統稱,為人類計算一個數額的方法。例如,在數字中,單位一般為“1”;在計算長度的時候,單位可以是“奈米”、“毫米”、“釐米(或作公分)”、“分米”、“米”、“千米”、“光年”等;
在計算時間的時候,單位可以是“微秒”、“秒”、“分鐘”、“時 ...
1、春種一粒粟的“粟”是:種子;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
2、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
秋收萬顆子。出自《憫農二首》其一。《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創作於中唐時期,是李紳的代表作。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樸,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給人啟迪,引人深思。
...
1、春種一粒慄,秋收萬顆子。
2、全詩為:《憫農》(二) 【唐】 李紳
春種一粒慄,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3、釋義為: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 ...
粟:百小米,中國古稱稷或粟。脫殼製成的糧食,因其粒小,直徑2毫米左右,故名。原產於中國北方黃河流域,中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屬於“粟文化”。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度小米,也有粘性小米。<br>中國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釀造的。粟適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