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2、貼窗花: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3、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4、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5、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雖然滿族文化在近代的發展歷史中趨近於“漢化”,但是其獨特的民族文化並沒有因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在民族融合的這個過程中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點,即使是在春節這麼一個節日裡,也存在著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古稱“元旦”,滿語稱“阿涅業能業”,是滿族傳統的盛大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舉行。節期一般為三至五天,舊時有的地區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於全國各地滿族地區。
滿族春節源於漢族習俗。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在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下,滿族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皇太極繼位後。順治年間清軍入山海關定都北京,大批滿族居民遷移關內,與漢族雜居共處,在經濟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響,關係密切。天長日久,漢族許多習俗文化被滿族人民所吸收,春節便隨之而成為滿族與漢族共俗的節日。
春節期間滿族所保留的特色文化:一、祭祖滿族先民信奉薩滿教,對祖先格外崇拜,春節期間總會舉行祭祖儀式。儘管大多數滿族家庭已經不再供奉祖先牌位和畫像,但心中卻少不了對先祖的緬懷。全家要面對其家族先祖康熙皇帝的畫像行三跪九叩大禮,妻子(福晉)向丈夫行跪拜禮,女兒向父母行跪拜禮。
二是張貼滿文吊錢。舊時滿族人全是八旗子弟,旗分四種顏色,過年時滿族家庭貼吊錢(也稱掛錢或掛旗)均按旗籍所屬,正黃旗、鑲黃旗人家貼黃吊錢;正白旗、鑲白旗人家貼白吊錢,以此類推。吊錢上刻有滿文福祿壽喜,有的家庭還要在春節期間掛上滿文書法,以示與漢族的區別。
三是吃滿族風味小吃。滿族人講究吃,京八件、薩其馬、炸年糕就是滿漢糕點的傑出代表。春節期間,串門送禮少不得大八件、薩其馬,另外獨具滿族特色的食品果仁張也是饋贈親友必不可少的精品小吃。
正餐也要具有滿族特點,天津一些滿族家庭仍保留著吃酸菜、白肉、血腸的習慣,還有的家庭春節先吃火鍋,然後吃餃子。天津葉赫那拉家族的一支至今有吃煮餑餑(餃子)、炸醬麵的習俗,風味與漢族略有不同。
四是請安與拜年。請安是滿洲舊禮,興起於八旗軍營,後演變為日常禮節。現在請安已不多見,只有少數家族還保留著請安這具有滿族特色的禮節。到滿族前輩家拜年也是滿族習俗之一,尊老愛幼是包括滿族在內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每到春節,滿族人民都要主動到鄰近的滿族老人家中拜年,學習民族知識,傳承滿族文化。此外,逛廟會、添倉節聚會也是部分滿族人春節期間不可缺少的活動專案。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春節慶祝方式,但一樣的是喜慶與祥和,不變的是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和諧社會的歌唱。雖然滿族已經趨於完全漢化,但總有一些古老的民風值得回味。
1、回龍洲:坐落在平溪江中心,是一個形似巨龍回頭的小島,小島和陸地是由一座古老的石橋來連線的,也是人們鍛鍊和放鬆心情的好地方。
2、文昌塔:坐落在資江上游的平溪北岸,此處是文昌閣舊址,在此處建的塔,故叫文昌塔。建塔的目的是符合民族民風。
3、洞口塘:坐落於湖南洞口縣外4公里處,又名雙壁巖,它的兩邊山峰屹立,江水從峽口流出,這是每個遊玩必去的地方。
1、春節從前不叫“春節”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節,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後採用公曆記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國民黨曾試圖廢除春節,但是被中國人民強烈抵制後以失敗告終。
2、春節從前不是節日
中國歷史上的“春節”一詞,不是節日,而是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後漢書·楊震傳 ...
陶宗儀持之以恆;公明儀對牛彈琴;曹操碣石山觀海;薩都刺一字之師;劉完素虛懷若谷;李謐青出於藍;阮大鋮學不尚行;陳子昂大器晚成;梓慶鬼斧神工;樂羊子半途而廢;齊己和尚一字之師。 ...
1、走人戶: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為走人戶,屆時,一般要帶上豬肉、點心、酒等禮物,穿上平時捨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款待;
2、春倌說春:流行於四川各地,時間在春節前後,舊時的春倌頭戴烏紗帽,身著官服,左手執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裝束與 ...
1、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的古老的漢族民俗活動,在中國南方很流行,相傳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
2、冬至又稱為冬節、亞歲,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有著北方吃餛飩和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
3、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 ...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清明節(陽曆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曆九月九)、冬至節(陽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後一天) ...
宋代法定節日挺多的,國家在這些節日都要放假,其中元日、上元節、寒食節、天慶節、冬至5個大節各休假7天;天聖節、夏至、先天節、中元節、下元節、降聖節、臘日7個節日各休3天;立春、人日、中和節、春分、春社、清明、上巳節、天祺節,立夏、端午、天貺節、初伏、中伏、立秋、七夕、冬等21個節日各休假1天。
宋朝( ...
基礎文化知識包括歷史、地理、政治等三個方面。文化基礎知識屬於文化綜合科目的考試內容,主要考查考生對歷史、地理、政治等三門中學課程的基本技能的整體把握和運用知識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簡稱“文科綜合”或“文綜”,指的是在高考中由文科政治、歷史與文科地理三大學科組合而成的試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