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清代的《燕京歲時記》這本書當中,就記載說: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
2、還有的說法就是說,在正月初五這一天諸事不宜,不然新的一年就會遇事破敗,但是在初五之後呢,這些禁忌就可以解除,因此才有“破五”之說。
3、所以過去的破五,就是打破禁忌破除忌諱的意思,然後家家戶戶燃放鞭炮趕走晦氣,這樣的傳統習俗其實是比較迷信的,如今也很少有人會遵循這些帶著迷信色彩的禁忌規矩。
1、在清代的《燕京歲時記》這本書當中,就記載說: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
2、還有的說法就是說,在正月初五這一天諸事不宜,不然新的一年就會遇事破敗,但是在初五之後呢,這些禁忌就可以解除,因此才有“破五”之說。
3、所以過去的破五,就是打破禁忌破除忌諱的意思,然後家家戶戶燃放鞭炮趕走晦氣,這樣的傳統習俗其實是比較迷信的,如今也很少有人會遵循這些帶著迷信色彩的禁忌規矩。
農曆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許多地方時興一種叫做趕"五窮"的風俗。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裡把垃圾掃出門外。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也掃掃地,但只能在屋裡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特別大年初一,那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說是動了就將好運氣弄掉了。可到破五這一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掃出大門,掃到一個角落,便也將鞭炮從屋裡放到了屋外,於是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點燃了,轟隆一聲,儀式完畢。人們說:這下子,一切窮氣窮鬼都給趕跑了!於是吃飯。
這風俗,在關中,東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後,所吃食物,不盡相同。西府的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據說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過年也吃攪團,但不是破五,而是臘月三十,如三原縣和武功縣。這和隴縣也一樣。隴縣是過年期間吃三頓攪團,臘月三十,正月初五,還有正月初七。彬縣在正月初五這一天也吃攪團,說是"吃窮飯,除窮根",又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彬縣人說,反正不能吃酒肉。地處渭北高原的淳化縣,這一天也吃攪團,也說是用來填窮坑,並且這一天不能出門串親戚,說是不能讓親戚沾著了窮氣。
最有意思的是鳳翔縣,這是秦人的發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掃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講究大不相同,他們是吃餃子。不叫餃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間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餡。妙在包餃子時,須點一支香,在那盛餃子餡的盆上邊繞去又繞來,然後才包那餃子。這是為什麼?鳳翔人說:這是將"五窮"之類趕攏了來,包將起來,煮熟了,吃掉。秦人豪邁,辦事徹底,這樣做,竟不只是趕走"五窮",而是要趕盡殺絕,有點"食其肉寢其皮"的味道。
按:"五窮"也叫"五鬼"。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曾見於韓愈的《送窮文》。這位詩文大家說,"凡此五鬼,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無論內心如何思謀,行文總是比較平和,雖屬我的大患,還是客客氣氣送走了吧。到了老百姓便實話實說,"趕五窮","填窮坑",而且動用了爆竹掃帚,不能客氣。這畢竟不是請客送禮。趕盡殺絕,當是其中最為慷慨激昂淋漓盡致者。
正月初五破五什麼意思 為什麼叫破五
農曆正月初五,民間俗稱“破五”。“破五”的“破”字是“打破、突破”的意思,“破五”就是破除初一到初五以來的所有禁忌的意思。而根據民俗專家的說法,“破五”是送年的意思,過了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復到大年三十以前的狀態。
民俗專家介紹,“破五”的來歷至今眾口不一。據《封神榜》所說,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為“窮神”,令她“逢破即歸”。神話傳說中,姜子牙的妻子是很讓人討厭的背夫之婦,封了窮神以後,就更讓人討厭了。所以人們就在正月初五這一天“破”她,讓她馬上回去。
而根據另一種關於“破五”的說法,舊時,初一到初五民間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飯、婦女不能動針線、不能打掃衛生、不能打碎東西等。在過了初五之後,這些禁忌即告解除,所以把這一天稱為“破五”。
民俗專家說,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特別大年初一,一掃帚也不能動,否則就會將好運氣弄掉。可到“破五”這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在垃圾被掃出大門的同時,鞭炮也從屋裡放到了屋外。
大年初五這天,我國各地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因為包餃子時,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著餃子邊捏。據說,這樣可以規避周圍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