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年糕不僅為了這是種美食,更因為它有著很好的寓意,表示著“年年高”的願望。這種美好的寄託方式一直延續至今,無論男女老少,過年總會吃上一口年糕,以求來年步步高昇,事事順利。
2、我國年糕的花樣繁多,如山東紅棗年糕,福建芋艿年糕,寧波水磨年糕,蘇州桂花糖年糕,北京百果年糕,各具特色,讓人吃了還想吃,很多人小時候都是以這種美食為樂趣的。吃年糕,不再單單是個習俗,而是年的象徵,代表著濃濃的年味。每當我們身處異鄉吃起年糕時,就會思念遠方的親人,想起自己的家鄉。
1、吃年糕不僅為了這是種美食,更因為它有著很好的寓意,表示著“年年高”的願望。這種美好的寄託方式一直延續至今,無論男女老少,過年總會吃上一口年糕,以求來年步步高昇,事事順利。
2、我國年糕的花樣繁多,如山東紅棗年糕,福建芋艿年糕,寧波水磨年糕,蘇州桂花糖年糕,北京百果年糕,各具特色,讓人吃了還想吃,很多人小時候都是以這種美食為樂趣的。吃年糕,不再單單是個習俗,而是年的象徵,代表著濃濃的年味。每當我們身處異鄉吃起年糕時,就會思念遠方的親人,想起自己的家鄉。
1、年糕又被稱為“年年糕”,和“年年高”諧音,意示人們的工作成績和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提高。
2、年糕在我國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悠久歷史,是我國飲食文化中的重要一員。我們知道,年糕是由糯米制作而成的,早在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種植稻穀。
3、早在漢朝,當時的人們對米糕就有“稻餅”、“餌”、“餈”等多種稱呼。在古籍中也有記載著年糕的製作方法,即將糯米蒸熟後,趁熱舂成餈粑,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放在陰涼處晾乾,吃前下鍋油炸,滾上糖食用即可。
4、最早的年糕是用於祭祀的,在大年夜祭拜神靈、在歲朝供奉祖先,到後來才成為春節應景的食品,歲歲寄託著美好的希望。吃年糕不僅為了這是種美食,更因為它有著很好的寓意,表示著“年年高”的願望。這種美好的寄託方式一直延續至今,無論男女老少,過年總會吃上一口年糕,以求來年步步高昇,事事順利。
春節貼對聯的由來
春聯一開始不叫“春聯”,而叫“桃符”。據說貼桃符的起源很早,當時貼“桃符”是為了用來驅除妖魔鬼怪。傳說,古代有一種極其兇殘的怪獸,經常作惡,危害百姓,卻又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降住它。後來,有兩位專門除妖的神仙,他們用桃枝降住了怪獸。於是,民間便傳出,直呼偶在門上掛上刻有兩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後來,這樣的桃枝被稱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來了。
在五代十國時期,桃符演變成了春聯。據記載,當時後蜀主孟昶讓張遜在桃木上題詞,他寫完之後,孟昶覺得不對仗,便又寫道:“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是中國第一幅春聯,而在當時還被成為桃符。後來紙張的出現,桃木換成了紅紙。春聯真正的出現是在明朝朱元璋時期,當時,朱元璋要求家家戶戶貼春聯,於是大街小巷處處貼滿了春聯。
春節貼對聯的傳說
傳說,古代有一種極其兇殘的怪獸叫做年獸,經常作惡,危害百姓,卻又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降住它。後來,有兩位專門除妖的神仙,他們用桃枝降住了怪獸。於是,家家戶戶就在門上掛桃枝,這樣的桃枝被稱為“桃符”,後來掛桃符就演變成了貼春聯流傳下來的了。
春節貼對聯寓意著什麼
春聯,也叫“門對”和“對聯”等,它是於楹聯的一種。春聯一般都是紅底黑字或者紅底金字,再配以吉祥的紋飾,烘托了新春的喜慶和歡樂的氣氛,表達美好的祝願和願景。特別是春聯中的一些吉祥的紋飾,如:魚,寓意年年有餘,表達了人們對來年的美好期望和避兇免難之意。
春聯的時代變化
春聯,最初是源於桃符,就是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宋朝時,桃符由桃木板改為貼紅紙。春節貼春聯的民俗,是自宋朝此開始,在明朝開始流行開來,潮流發源地是南京。而到了清朝,春聯則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學藝術形式。 如今,貼上春聯成為春節的一個重要年俗。
春聯的貼法
分清楚上下聯
從平仄上區分,上聯的最後一個字為仄聲(現代漢語中的三聲和四聲),下聯的最後一個字為平聲(一聲和二聲),如“歲”為仄聲,“新”為平聲。從意境上區分,下聯的意境一般比上聯的意境深刻遠大一些,如“雄雞辭舊歲,靈犬迎新春”,迎新春就比辭舊歲的意境深刻些。
貼橫批
古人書寫順序是從右至左,現在很多橫批人已經不按過去的書寫方式了,也有從左向右書寫的。所以,主要看橫聯。從面對大門的方向看:如果橫聯是從左向右的現代寫法。如果正規的話應該按照古代的寫法!即從右往左書寫!
上下聯
根據橫批的順序確定上聯的方向,再貼上下聯。現在貼在大門上的春聯一般稱為門聯,貼在里門(二門)上的稱為重門聯。很多家庭現在都安裝了防盜門,此時張貼對聯直接把上下聯掛在防盜門上即可,如果貼在周邊的牆上,反而顯得不夠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