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春節習俗——山西

各地春節習俗——山西

  太原年俗

  生活中有節日,節目中有民俗;風俗使節日代代傳承,節日使生活五彩斑斕。舊時,太原地區月月有節日,而最隆重、最熱鬧,風情最濃厚的要數過年了。

  舊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間稱過年,為區別於公曆元旦,後來又稱過大年。舊日,臘八節過後,太原人就忙著準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後,年事準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貼扎,指各種對聯、年畫、窗花、門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外打掃一遍,即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準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後閤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按照傳統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後,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財”、“一年如意”之類。

  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為祭祀財神之日。民國以後僅在過年時於錢垛、錢櫃或專設神位神龕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雞、鴨、豬、羊。祭罷財神,方赴有買賣往來的各商戶家中拜年。

  舊日過年,時間拖得很長,一直持續到二十五日天倉節之後。初五日俗稱破五,民間俗言“破五不出門”,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舉行開市,居民方始探親。初七俗稱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氣朗則利人口繁衍。初八黃昏後祭星神,於院內點燈七盞,象徵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順遂吉利。初十俗稱“十不動日”,相傳是日老鼠娶親。十三到十六為元宵佳節,幾日之內,夜間燈火輝煌,社火秧歌,熱鬧非常,俗稱“燈節”。二十俗稱“小添倉”,二十五為“老添倉”,東西米市設立倉官神位,眾往致祭,燃放火花。過了天倉節,新春期間的熱鬧方告結束。

  郊縣農家過年較之都市別有風情。晉陽一帶,除夕要壘旺火、捆旺草,門上插柏葉。旺火用炭塊壘成塔狀,子夜鐘聲響過,點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徵日子過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風俗。謂“吃翻身瓜”。在年終時,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內,用以祭祀祖先,俗稱“隔年撈飯”。初五灑掃庭院,清理垃圾,俗稱“掃窮上”。

  在古交山區,春節期間的活動最為豐富。於除夕夜張掛祖先神幛,族內各戶均要送供品一份,當年內生男孩之家要供雞一隻,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壺。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輩給長輩叩頭,俗稱“盤輩數”,然後歡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於村口,面向祖塋,焚香叩頭,鳴放爆竹,俗謂“送神’”。“隔年撈飯”之俗與晉陽多有不同,年終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撈在碗內,上擺核桃一枚,供於皂君神位,一直到過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曬乾,攪在糞內,俗言可以蟲災。正月初五為“送窮日”。於初四下午清掃室內庭院,五日拂曉將髒士送到村外,燒香三柱,鳴放爆竹,表示送走窮氣。這一日的飯食為蒸莜麵或蒸饅頭,俗謂“餾窮氣”。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內供獻莜麥面製成的穀穗狀食品,焚香敬紙,燃放爆竹,禱告天地,祈求五穀豐登。一些地方則須先稱好五穀各一份,以紙包好,同時供於院內。供後複稱,如某種糧食份量增加,俗謂是年收成最好。這一風俗事象,俗稱“接籽頭”或“搶籽頭”。到正月十五,除進行燈節活動外,還有送瘟神的習俗。各村在五道廟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壘塔塔火,供以油麵和饅頭。活動開始,敲鑼打鼓,抬一筐籮逐戶收集一把五穀糧食,從衣服上撕一條布或棉絮和按每戶人數剪的紙人

春節習俗——山西

  太原年俗

  

  生活中有節日,節目中有民俗;風俗使節日代代傳承,節日使生活五彩斑斕。舊時,太原地區月月有節日,而最隆重、最熱鬧,風情最濃厚的要數過年了。

  舊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間稱過年,為區別於公曆元旦,後來又稱過大年。舊日,臘八節過後,太原人就忙著準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後,年事準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貼扎,指各種對聯、年畫、窗花、門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外打掃一遍,即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準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後閤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按照傳統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後,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財”、“一年如意”之類。

  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為祭祀財神之日。民國以後僅在過年時於錢垛、錢櫃或專設神位神龕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雞、鴨、豬、羊。祭罷財神,方赴有買賣往來的各商戶家中拜年。

  舊日過年,時間拖得很長,一直持續到二十五日天倉節之後。初五日俗稱破五,民間俗言“破五不出門”,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舉行開市,居民方始探親。初七俗稱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氣朗則利人口繁衍。初八黃昏後祭星神,於院內點燈七盞,象徵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順遂吉利。初十俗稱“十不動日”,相傳是日老鼠娶親。十三到十六為元宵佳節,幾日之內,夜間燈火輝煌,社火秧歌,熱鬧非常,俗稱“燈節”。二十俗稱“小添倉”,二十五為“老添倉”,東西米市設立倉官神位,眾往致祭,燃放火花。過了天倉節,新春期間的熱鬧方告結束。

  郊縣農家過年較之都市別有風情。晉陽一帶,除夕要壘旺火、捆旺草,門上插柏葉。旺火用炭塊壘成塔狀,子夜鐘聲響過,點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徵日子過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風俗。謂“吃翻身瓜”。在年終時,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內,用以祭祀祖先,俗稱“隔年撈飯”。初五灑掃庭院,清理垃圾,俗稱“掃窮上”。

  在古交山區,春節期間的活動最為豐富。於除夕夜張掛祖先神幛,族內各戶均要送供品一份,當年內生男孩之家要供雞一隻,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壺。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輩給長輩叩頭,俗稱“盤輩數”,然後歡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於村口,面向祖塋,焚香叩頭,鳴放爆竹,俗謂“送神’”。“隔年撈飯”之俗與晉陽多有不同,年終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撈在碗內,上擺核桃一枚,供於皂君神位,一直到過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曬乾,攪在糞內,俗言可以蟲災。正月初五為“送窮日”。於初四下午清掃室內庭院,五日拂曉將髒士送到村外,燒香三柱,鳴放爆竹,表示送走窮氣。這一日的飯食為蒸莜麵或蒸饅頭,俗謂“餾窮氣”。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內供獻莜麥面製成的穀穗狀食品,焚香敬紙,燃放爆竹,禱告天地,祈求五穀豐登。一些地方則須先稱好五穀各一份,以紙包好,同時供於院內。供後複稱,如某種糧食份量增加,俗謂是年收成最好。這一風俗事象,俗稱“接籽頭”或“搶籽頭”。到正月十五,除進行燈節活動外,還有送瘟神的習俗。各村在五道廟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壘塔塔火,供以油麵和饅頭。活動開始,敲鑼打鼓,抬一筐籮逐戶收集一把五穀糧食,從衣服上撕一條布或棉絮和按每戶人數剪的紙人,置於瘟神牌位前。下午,將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燒香放鞭炮,以火燃燒,意謂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倉節時,俗用谷面或軟米麵捏成倉官爺、谷囤、糧倉及各種家畜家禽形狀的燈若干盞,內包煮熟的紅棗豆子,燈芯用細谷梗裹棉花製成。入夜,燈內注油,將糧倉燈放在存糧處,牛燈放在牛圈窗臺,雞燈放在炕頭,狗燈放在門上邊,貓燈放在牆角等,一一點燃。倉官爺燈高五寸許,頭戴紅纓帽,左手執簸箕,右手拿鬥,騎著馬,馬身上馱若干口袋。將倉官爺燈放置碗內,飄浮在水甕內。放時要念:“倉官爺爺飲馬來,銀錢糧食(或麻子、黑豆)馱著來,麻子炸了油,黑豆餵了牛。”以此乞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清徐縣一帶的習俗,於年節之前準備祭品“棗山”(用面加棗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製作的供品,長方形,分十二格(有閏月加一格),每格栽棗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種供品用小米飯一盆,上加一枚柿餅和棗,俗稱“隔年撈飯”。溫飽之家還供以全牲之羊、豬頭以及水果、核桃、柿餅、油麵(用起面炸成)、黏之類。元日迎神與他處不同。按時憲書所載明的喜神方位,用柏葉、石炭撿到長竿上,矗立於屋上,同時用紅紙貼於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紅紙條加十字於石炭上,兩塊石炭之間夾以百束香,點燃,俗稱“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節的文藝活動從正月十四日開始,各村踩高蹺、跑旱船、推花車、舞龍燈、壘塔塔火、打鞦韆、遊九曲,一些大村集鎮還有背棍、鐵棍、桌棍、抬閣,扮演各種戲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製作精巧,裝飾華美,舞技優美動人。

  不僅都市鄉村,各廟宇在過年時亦熱鬧非凡。晉祠各廟於五更大門洞開,張燈結綵、燒積薪、迎神,設餅餌棗梨祭祀。

  舊日過年,太原一地尚有許多風俗故事,表現出那時人們的忙亂、繁瑣、迷信心態。

   

  大同春節生旺火

  

  大同地區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發生各種聯絡。因此,煤的作用遠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

  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裡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沖天"。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們圍起一圈,有的做遊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孩子們也可以走街串巷觀察評論火堆大小,誰家的火堆大,著的旺,誰家的旺氣也大。正如清朝《大同縣志》所述:"元旦,家家鑿炭伐薪壘壘高起,狀若小浮圖。及時發之,名曰旺火,即省城達達火也。"

  如今,生旺火之風俗習慣,在大同又有發展。不但在過年時生,就連平日辦婚喪大事或者重大節日時都生,有的是在冬季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圖吉利。若論旺火規模之宏大,造型之講究,當以懷仁旺火為最。它有四大特點:一、選煤精良。在元宵節前預選優質原煤,用機械或者人工挖掘出來,再精心切割成整齊方塊;二、造型美觀。必須聘請高明師傅將旺火壘成底小、肚大、頂尖、內空的寶瓶形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燃燒淨盡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為了達到一年勝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壘砌旺火時,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體增高的尺寸大小,則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規模龐大。每年懷仁縣城內街道都要壘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噸煤壘成,高達三丈,可謂規模龐大。

山西太原春節習俗

  生活中有節日,節目中有民俗;風俗使節日代代傳承,節日使生活五彩斑斕。舊時,太原地區月月有節日,而最隆重、最熱鬧,風情最濃厚的要數過年了。 舊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間稱過年,為區別於公曆元旦,後來又稱過大年。舊日,臘八節過後,太原人就忙著準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後,年事準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貼扎,指各種對聯、年畫、窗花、門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外打掃一遍,即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準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後閤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按照傳統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後,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財”、“一年如意”之類。 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為祭祀財神之日。民國以後僅在過年時於錢垛、錢櫃或專設神位神龕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雞、鴨、豬、羊。祭罷財神,方赴有買賣往來的各商戶家中拜年。 舊日過年,時間拖得很長,一直持續到二十五日天倉節之後。初五日俗稱破五,民間俗言“破五不出門”,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舉行開市,居民方始探親。初七俗稱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氣朗則利人口繁衍。初八黃昏後祭星神,於院內點燈七盞,象徵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順遂吉利。初十俗稱“十不動日”,相傳是日老鼠娶親。十三到十六為元宵佳節,幾日之內,夜間燈火輝煌,社火秧歌,熱鬧非常,俗稱“燈節”。二十俗稱“小添倉”,二十五為“老添倉”,東西米市設立倉官神位,眾往致祭,燃放火花。過了天倉節,新春期間的熱鬧方告結束。 郊縣農家過年較之都市別有風情。晉陽一帶,除夕要壘旺火、捆旺草,門上插柏葉。旺火用炭塊壘成塔狀,子夜鐘聲響過,點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徵日子過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風俗。謂“吃翻身瓜”。在年終時,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內,用以祭祀祖先,俗稱“隔年撈飯”。初五灑掃庭院,清理垃圾,俗稱“掃窮上”。 在古交山區,春節期間的活動最為豐富。於除夕夜張掛祖先神幛,族內各戶均要送供品一份,當年內生男孩之家要供雞一隻,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壺。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輩給長輩叩頭,俗稱“盤輩數”,然後歡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於村口,面向祖塋,焚香叩頭,鳴放爆竹,俗謂“送神’”。“隔年撈飯”之俗與晉陽多有不同,年終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撈在碗內,上擺核桃一枚,供於皂君神位,一直到過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曬乾,攪在糞內,俗言可以蟲災。正月初五為“送窮日”。於初四下午清掃室內庭院,五日拂曉將髒士送到村外,燒香三柱,鳴放爆竹,表示送走窮氣。這一日的飯食為蒸莜麵或蒸饅頭,俗謂“餾窮氣”。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內供獻莜麥面製成的穀穗狀食品,焚香敬紙,燃放爆竹,禱告天地,祈求五穀豐登。一些地方則須先稱好五穀各一份,以紙包好,同時供於院內。供後複稱,如某種糧食份量增加,俗謂是年收成最好。這一風俗事象,俗稱“接籽頭”或“搶籽頭”。到正月十五,除進行燈節活動外,還有送瘟神的習俗。各村在五道廟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壘塔塔火,供以油麵和饅頭。活動開始,敲鑼打鼓,抬一筐籮逐戶收集一把五穀糧食,從衣服上撕一條布或棉絮和按每戶人數剪的紙人,置於瘟神牌位前。下午,將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燒香放鞭炮,以火燃燒,意謂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倉節時,俗用谷面或軟米麵捏成倉官爺、谷囤、糧倉及各種家畜家禽形狀的燈若干盞,內包煮熟的紅棗豆子,燈芯用細谷梗裹棉花製成。入夜,燈內注油,將糧倉燈放在存糧處,牛燈放在牛圈窗臺,雞燈放在炕頭,狗燈放在門上邊,貓燈放在牆角等,一一點燃。倉官爺燈高五寸許,頭戴紅纓帽,左手執簸箕,右手拿鬥,騎著馬,馬身上馱若干口袋。將倉官爺燈放置碗內,飄浮在水甕內。放時要念:“倉官爺爺飲馬來,銀錢糧食(或麻子、黑豆)馱著來,麻子炸了油,黑豆餵了牛。”以此乞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清徐縣一帶的習俗,於年節之前準備祭品“棗山”(用面加棗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製作的供品,長方形,分十二格(有閏月加一格),每格栽棗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種供品用小米飯一盆,上加一枚柿餅和棗,俗稱“隔年撈飯”。溫飽之家還供以全牲之羊、豬頭以及水果、核桃、柿餅、油麵(用起面炸成)、黏之類。元日迎神與他處不同。按時憲書所載明的喜神方位,用柏葉、石炭撿到長竿上,矗立於屋上,同時用紅紙貼於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紅紙條加十字於石炭上,兩塊石炭之間夾以百束香,點燃,俗稱“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節的文藝活動從正月十四日開始,各村踩高蹺、跑旱船、推花車、舞龍燈、壘塔塔火、打鞦韆、遊九曲,一些大村集鎮還有背棍、鐵棍、桌棍、抬閣,扮演各種戲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製作精巧,裝飾華美,舞技優美動人。 不僅都市鄉村,各廟宇在過年時亦熱鬧非凡。晉祠各廟於五更大門洞開,張燈結綵、燒積薪、迎神,設餅餌棗梨祭祀。 舊日過年,太原一地尚有許多風俗故事,表現出那時人們的忙亂、繁瑣、迷信心態。 摘自《幷州風情》,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山西大同春節習俗

  大同地區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發生各種聯絡。因此,煤的作用遠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 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裡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沖天"。 ...

山西春節習俗

  太原年俗   生活中有節日,節目中有民俗;風俗使節日代代傳承,節日使生活五彩斑斕。舊時,太原地區月月有節日,而最隆重、最熱鬧,風情最濃厚的要數過年了。   舊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間稱過年,為區別於公曆元旦,後來又稱過大年。舊日,臘八節過後,太原人就忙著準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 ...

山西春節習俗

  大年初一,金雞報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孃家,禮物帶雙數。   大年初四,三羊開泰。灶王爺要查戶口,恭迎灶神回民間。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 ...

各地春節習俗——天津

  臘八兒: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逛娘娘宮: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 ...

各地春節習俗——臺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 ...

各地春節習俗——山東

  孔府年節   孔府年節有一些和民間不同的地方,   臘八。臘八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臘八粥進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戶人”中的燒火戶在這天專來燒火。支起大鍋,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裡。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粗的,給當差的喝,粥裡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類,喝粥時,一個還給一斤饃饃;另一種是細的,用薏米仁、桂元 ...

各地春節習俗——廣東

  潮汕地區的過年習俗   除夕   農曆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俱、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髮,女必“挽面”,現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