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一個開放而大氣的朝代,很多藝術在唐朝得以蓬勃發展,古琴也不例外,眾多畫作都以高士在古木下張琴為題材,可見人們對琴的喜愛。而最受人們喜愛的斫琴名手,出自四川的雷氏家族,“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獨稱雄。”其中較早的是雷儼,曾在唐玄宗做過待詔,其後有雷霄、雷威、雷珏、雷文、雷會、雷遲等九人,被稱為“蜀中九雷”。九雷所斫之琴被稱為“雷公琴”,千金難求。
傳世古琴,以唐琴為最珍貴之神器。唐琴之中,以雷公琴為最。蜀中九雷中,以雷威成就最大,傳說他得到神人指點,又傳說他常在大風雪天去深山老林,以聽風吹樹木的聲響,從中辨取造琴良材。而雷威一生所斫之琴中,又以“春雷”為最。所以,在古琴神品中,“春雷”實是最最珍貴的無價之寶。但是這張琴可說是命運多舛,圍繞她所發生的故事有點近乎傳奇的迷離色彩。
北宋末年,宋徽宗趙佶在其宣和內府設“萬琴堂”,廣羅天下古琴神品於其中。雷威的“春雷”琴,是其中的第一品。
北宋滅亡後,金人將奪自宋宮的珍寶,裝了2050車,運往燕京。趙佶被擄,此琴流入金人手中,“春雷”琴也隨之來到了北京,金章宗完顏璟是位風流多才的皇帝,他熱愛中原文化,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尤其迷戀彈琴。他將此琴列為明昌御府第一琴,被收藏於承華殿中。他苦心孤詣地四處網羅彈琴高手,其中就有一位叫做苗秀實的著名琴師,最為他賞識,被聘為琴待詔,整日召其演奏,有時也親自撫弄一番,並不時得到苗的指點,自此琴藝大進。他時常取出“春雷”演奏盡興,此琴得到琴家和群臣們的由衷讚佩,並獲得“五音領袖”之美譽。其實,這張琴傳到他手上已歷經數代,它一直被當做國寶傳給國君,到了嗜琴如命的章宗之手,更是珍貴無比,誠可謂“物得其主”。此琴自唐後一直是琴人夢寐以求的琴之重器,稀世之珍,價值連城。它選材精良,製作精細,發音獨特,韻味深遠,由於它的珍貴,所以素日難以露出“廬山真面目”,只有章宗本人親撫,王公大臣和琴待詔們也只能遠遠地聆聽,而不能得以親撫。
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十一月的一天,金章宗命若遊絲之際,他取出珍藏的愛琴,強撐著病體,撫琴一曲。從這位知音手上流出的樂音,有如啼血的杜鵑,悱惻纏綿,如泣如訴,觀者無不落淚。這時他感覺大限已到,最後撫完這曲,就將它緊抱不放,人已去,琴音依舊嫋嫋不絕。
金章宗死後,鑑於他與“春雷”的特殊感情,大臣們把這張琴放在他永久的寢榻邊,以此琴陪葬,用它來撫慰一代“琴聖”。在地下埋了十八年後,章宗陵寢遭到盜墓者的洗劫,“春雷”又復出於世,輾轉流落民間,而後成為了元宮中的珍寶。後來,“春雷”琴被賞賜給了元朝承相大琴家耶律楚材。為報答師恩,耶律楚材將琴贈給他的老師——著名琴師萬松老人。以後,“春雷”琴又復歸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鑄。後來其琴又歸趙德潤所有。明朝時,“春雷”傳入明宮之中。到了清朝,“春雷”琴流傳到裕親王府中。以後,該琴又流出府外,後來為滿州大琴家佛詩夢所得。後來,佛詩夢又將“春雷”琴傳予其入室弟子北京大琴家汪孟舒,為汪氏傳家之寶。
關於春雷琴的下落,眾說不一,有的版本是說它後來流入張大千手中,最後此琴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另一個版本說此琴最後為北京琴家鄭先生收藏。據稱傳世“春雷”琴有二,其一為汪孟舒舊藏,其二為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經專家鑑定,汪孟舒舊藏才是宋宣和內府所藏“春雷”。
有人寫詩嘆到“幽花還共春雷發,莫道千秋閉墓扉”。一張琴,在千年的時空裡穿梭,地上地下,顛沛流離,歷經數十位主人,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無不視為珍寶,如痴如狂迷戀它。每次想到“春雷”琴,不禁為它心馳神往,總想一睹其絕世風采。
每天彈琴前都要清潔琴面,落灰不但會加劇磨損面漆,還會影響音色。
1、用軟布,或超市有賣的那種溼紙巾,稍晾乾些,帶點溼度擦琴,塞入琴絃底,把琴面和琴絃底部都擦乾淨。
2、幹後抹些“古琴護理膏”潤滑琴絃和琴面。
3、注意,古琴護理膏不要抹到龍齦、嶽山、絨扣、琴軫、雁足部位,那樣會影響絃的固定,塗完後要注意把黏在弦上過多的古琴護理膏擦淨,以免因黏著物太多影響琴絃的振動,尤其是琴左側琴絃距面板較近的地方,弦與面板之間要仔細清理乾淨。
古琴是七絃琴。在中國古代文獻《詩經》、《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都有記載。傳說它的創始人是伏羲、神農。古代多是絲絃,由蠶絲絞股所制。特點是音色古樸、靜謐、甘爽,不足之處是容易斷絃、左手滑音時摩擦聲大、不易護理、價格較貴。現代很多琴人使用尼龍包金屬弦(以“天音”和“木乙”牌為最常用),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著名古琴家吳景略、張子謙等人倡導、研製的。這種弦的優點是手感潤滑,容易護理,不易斷絃,餘韻長,價格較便宜。不足之處是有時餘韻過長,音偏甜膩。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絃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古籍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舜定琴為五絃,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絃;可見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古琴有標誌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 ...
來源:《宋史·樂志一》記載,在宋太宗至道元年始作,將琴七絃增之為九,名曰:君、臣、文、武、禮、樂、正、民、心。
內涵:九絃琴,心急上馬便出村。殊途已是同歸路,高山志在,流水志在,只道不知音。
簡介: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到現在至少也 ...
古琴按音需要把琴絃按到琴面上。
左手按音需做到“按欲入木”,但同時手要保持鬆弛的狀態,否則會非常疲憊。
按音的原理是改變弦長,縮短有效震動的弦長來提高音量。以散音為例,散音相當於龍齦在按弦,而按音相當於用手代替龍齦的作用縮短弦長。因此,如果按弦鬆弛,則只會阻礙琴絃震動,反之相當於產生了以手指為起點 ...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絃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年歷史。古琴有標誌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
琴面面板一般由桐木製成,桐木鬆軟,能使琴的音色更美。琴底板為梓木製,梓木堅硬,使琴監牢不易變形。 ...
1、膝琴是一種古琴,古人為了出行時彈奏方便,將古琴縮短就形成了膝琴,彈奏時,盤腿而坐,琴放置於腿上即可彈奏。
2、 一般膝琴的價格和平常的古琴價格相差不大,彈奏效果相仿。
3、古琴是古時候所有琴種的統稱,膝琴是古琴種類的中的一種,區別就是膝琴可以坐著彈,而且琴身相對較長,沒有琴腳。 ...
一般古琴琴面材料是桐木。
早在《詩經》中就有記載:“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古人在反覆實踐中發現桐木的紋理順直,效能穩定不易變形,發聲效果好,是製作古琴面板的良材。而梓木紋理細密堅硬,對於抑制琴聲散漫、反饋琴音起到良好的效果,適合於古琴的底板。“桐梓合鳴”、“面桐底梓”就成了歷代制琴的最佳材料。
北 ...
在驚蟄以後,明顯增強的暖溼空氣與負隅頑抗的冷空氣激烈對峙,引發了強烈的空氣垂直對流運動,當潮溼的暖空氣上升到一定高度時就會形成高大的積雨雲,雲中強烈的電場使正負電荷發生碰撞而放電,從而使萬鈞雷霆驟然發生。可見此時雷電的發生不僅與近地面層氣溫回升有關,與冷空氣活動有關,與此時空中的水汽明顯增多更加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