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和范仲淹是同時代人,同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范仲淹出自晏殊門下,可稱為晏殊的學生;論名聲,范仲淹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懷為後人所稱道,遠比晏殊更為後人所識。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1055年病逝於京中,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王安石和范仲淹的關係:兩人均為改革派。
范仲淹改革時為改革派,卻遭到很大阻力,范仲淹也因此被貶到湖南當地方官。
司馬光和歐陽修等人在朝廷中是屬於保守派,實力龐大,並獲得皇太后與大批保守派官員的支援,王安石則獲得很多改革派和皇帝的支援,彼此互相爭鬥,最終改革派失勢,王安石也因此被罷免官職。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微斯人,吾誰與歸。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北宋名臣包拯廉潔公正、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之名。
歐陽修,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的仕途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做滁州太守時寫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在其遠在京城之外時,寫下了不少名篇,流傳至今。
范仲淹也是北宋時期人,曾作“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力主改革,卻屢遭奸人所害,數次被貶。64歲時 ...
范仲淹變法指的是宋仁宗慶曆期間的慶曆新政,由於當時宋仁宗時期官僚體系龐大冗雜,行政效率很低,人民生活貧困,西夏和遼嚴重威脅了西部和北部邊疆地區,北宋處於內憂外患的非常時期。所以范仲淹主持變法,變法歷時一年半,當時范仲淹正任職參知政事。但變法結果並不理想,最終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官員接連被貶黜,各項 ...
范仲淹和李清照均為宋朝。區別在於范仲淹是北宋,李清照生活的時代處於南北兩宋興亡交際之際。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他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 ...
1、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
2、也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詞作,如《漁家傲》、《蘇幕遮》,蒼涼豪放、感情強烈,為歷代傳誦。歐陽修曾稱漁家傲為“窮塞主詞”。著作為《范文正公集》。 ...
1、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3、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活動有方,五臟自和;
6、以德服人,天下欣戴,以力服人,天下怨望;
7、家貧志不移,貪讀如飢渴;
8、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9、登斯樓 ...
1、晏殊和晏幾道是父子關係,晏殊是晏幾道的父親,晏幾道是晏殊第七個兒子。晏幾道可以說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公子哥,自小就是錦衣玉食的待遇。直到晏幾道的父親晏殊過世後,晏家的政敵方才出來打壓。
2、晏幾道的生活越來越糟糕,知道不出人頭地就沒有出路後。晏幾道發奮圖強,潛心六藝,不僅學術百家,而且文才出眾。雖然 ...
1、晏殊和晏幾道是父子關係。晏幾道是晏殊第七子。
2、晏幾道的父親晏殊官居相位,比起政治上的建樹,其更令人稱道的,是他的文采和詞作。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第七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