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晚清上海的徵婚習俗

晚清上海的徵婚習俗

  中國的舊式婚姻一貫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規矩,而婚嫁者本人沒有發言權。

  上海開埠以後,受西洋文化的影響,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開風氣之先的舉措。晚清時,上海一些與教會有聯絡的人中,婚嫁的理念也有所更新。1859年4月,上海仁濟醫院醫生、基督教徒黃勝就舉行了西式婚禮。

  1902年7月27日,當時在中國有很大影響的上海《中外日報》刊登了一則徵婚廣告,並冠之以“世界最文明之徵婚廣告”的標題。此君自己不報家門學業,對女方卻提出了三項條件:第一要天足,不要小腳;第二要通曉中西學術門徑;第三聘取儀節悉照文明通例,盡除中國舊有之陋俗。儘管他說:“如有符合以上諸格及自願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權者,毋論滿漢新舊、貧富貴賤,長幼妍媸,均可。”當時的著名女權運動領袖林宗素一針見血地說,這位徵婚的男士依舊不脫舊時大男子主義習俗,他自己經歷俱無,而對女子要求頗高,是將女子當作奴隸。

  1905年7月5日,留日學生王建善在《時報》刊登徵婚廣告,公開了自己的姓名、學業、住址等情況。

  從當時的一些徵婚廣告來看,起初,男方要求女方有新思想者較多,但是後來有一部分人卻有點怕“現代文明女子”,認為她們不善於理家,不能體貼丈夫等。所以,有些男子在徵婚廣告中明確宣告:不娶“偽文明女子”。

  雖然上海的徵婚廣告出現較早,但據我所見,都是男性刊登的,女性有否,我還沒有見到。

晚清上海的徵婚廣告

  中國的舊式婚姻一貫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規矩,而婚嫁者本人沒有發言權。

  上海開埠以後,受西洋文化的影響,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開風氣之先的舉措。晚清時,上海一些與教會有聯絡的人中,婚嫁的理念也有所更新。1859年4月,上海仁濟醫院醫生、基督教徒黃勝就舉行了西式婚禮。

  1902年7月27日,當時在中國有很大影響的上海《中外日報》刊登了一則徵婚廣告,並冠之以“世界最文明之徵婚廣告”的標題。此君自己不報家門學業,對女方卻提出了三項條件:第一要天足,不要小腳;第二要通曉中西學術門徑;第三聘取儀節悉照文明通例,盡除中國舊有之陋俗。儘管他說:“如有符合以上諸格及自願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權者,毋論滿漢新舊、貧富貴賤,長幼妍媸,均可。”當時的著名女權運動領袖林宗素一針見血地說,這位徵婚的男士依舊不脫舊時大男子主義習俗,他自己經歷俱無,而對女子要求頗高,是將女子當作奴隸。

  1905年7月5日,留日學生王建善在《時報》刊登徵婚廣告,公開了自己的姓名、學業、住址等情況。

  從當時的一些徵婚廣告來看,起初,男方要求女方有新思想者較多,但是後來有一部分人卻有點怕“現代文明女子”,認為她們不善於理家,不能體貼丈夫等。所以,有些男子在徵婚廣告中明確宣告:不娶“偽文明女子”。

  雖然上海的徵婚廣告出現較早,但據我所見,都是男性刊登的,女性有否,我還沒有見到。

上海中秋習俗

  農曆八月十五日,上海人很重視這個秋節。由於這一天正好處於秋季當中,所以叫中秋節,又叫仲秋,團圓節、八月節等。

  中秋賞月吃月餅,是上海人風俗中很有傳統意義的食俗之一。蘇東坡有詩句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說明北宋時候已經出現這種圓形似月、內含美餡的食品。相傳元朝末年,人民無法忍受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壓迫,要舉行起義,由於統治者監視嚴密,不能公開約會,於是利用中秋節各家都吃月餅的機會,在餅餡中藏著寫有約期起義的小條子,廣泛分送,大家就如期響應了。

  中秋

  “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些桂花蜜酒廠是上海人在中秋節飲食風俗中又一件美事。桂花不僅作為觀賞花木和芳香樹種,有供人觀賞和享受價值,而且還有食用價值。“援北斗兮酌桂槳”,“奠桂酒兮椒槳”,屈原《九歌》中的詩句,表明我國很早時候起就用桂花釀酒了。上海每到中秋前後,店肆中賣桂花酒的生意總比平常好得多。上誨人喜食掛花,將桂花作為食品製作中添香的佐料。用糖或食鹽浸漬桂花,長期保香於密封容器中,或者在製作糕點時,和入米麵做成桂花糕,或者在燒食湯山芋、糖芋艿時撒上一撮,色香俱美。還有用桂花燻茶,或在泡茶時加些進去,稱為桂花茶。此外,上海人很喜歡吃糯米桂花甜酒釀。

  上海中秋節風俗,有祭月和燒香斗等。祭月時,當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供以月餅、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還供有執著搗藥杵站立的玉兔月宮符畫。舊以月屬陰,祭月時由婦女先拜,男子後拜,也有說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畢,一家吃團圓酒、賞月飯等。婦女回孃家暫住的,中秋夜必須返回夫家,因為這是團圓節的緣故。中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婦女們結伴夜遊,稱為“踏月”。上海小東門外的陸家石橋,橋下面水中盪漾的皎月倒影,與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對照。因此中秋夜遊人如織,爭相觀賞。這“石樑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氣,被稱作“滬城八景”之一。

  月餅

  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斗的風俗。所謂香斗,也有稱為斗香的,是由紙紮店製作的,形狀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寬約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著紗絹,繪有月宮樓臺亭閣等圖畫,也有的香斗用線香編繞而成,鬥中插有紙紮的龍門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裝飾。上海中秋節燒香斗的場面,向以南園為最盛。此外,城裡城外許多大橋的橋堍都點燃有特製的大型香斗。

  在農村,中秋節祭祖,往往幾家合在一起行事,這在舊俗中叫做“青苗會”。農民還將中秋天氣和年中收成等聯絡在一起。據說中秋月明,則來年歲熟,寶山縣有諺語:“中秋月朗來年熟。”如果中秋夜多雲或雨而不見月亮,會影響到第二年的元宵,說是終宵雨雪,燈節也會大為減色的。上海縣、嘉定縣有諺語:“雲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燈。”奉賢縣的諺語則說:“八月十五雨淋淋,正月十五雪打燈。”


上海傳統習俗面面觀

  丁祭   上海舊時在春秋第一個“丁日”祭祀孔子,稱為“丁祭”。嘉定的孔子廟是丁祭的活動場所,典儀相當隆重。   浴佛和誦經法會   農曆四月初八日,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降生之日,滬上寺院都得舉行 浴佛和誦經法會,同時山門外有廟會舉行。   清明出會   上海舊俗在清明節、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一日,有舉行祭臺會 ...

上海生活習俗

  (一)服飾   舊時,本縣盛產土布,農民多著自紡、自織、手工縫製的土布衣服,少用綢緞、機織布。民國初,清式長袍、馬褂、大胸襟衫、多摺裙等尚在少數富家流行,衣料多為綢緞、呢絨,貧民仍穿土布短打衣裳。布色以青、藍、黑、白為主。布紋有雙線、蘆蓆紋、方格、回紋、魚鱗、雁行、螞蟻等。款式有對襟、大胸襟、套裙、套褲等 ...

上海過年習俗

  老上海過年習俗   春節在中國延續已有數千年。但長期以來,“春節”之稱是指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孫中山下令全國改行陽曆,隨之,新年也應換在陽曆元旦了。然而農曆新年畢竟已成全民皆慶的傳統大節,堅固、深厚的風土習俗和民族文化,是難以改變的。農曆新年之慶,仍是 ...

上海傳統習俗

  1、除夕:許多家庭之長者,在年夜飯後,不去就寢,圍爐守歲。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到子夜時,有一些人還會往城內廟中爭燒“頭香”,撞“頭鍾”。   2、上海桃花節:每年3-4月間舉辦,上海人賞桃花的習慣由來已久,南匯是賞花的好地方,上海南匯區多 ...

上海傳統習俗

  上海傳統習俗有除夕、上海桃花節、春節、元宵、浴佛節等。   1、除夕:許多家庭之長者,在年夜飯後,不去就寢,圍爐守歲。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到子夜時,有一些人還會往城內廟中爭燒“頭香”,撞“頭鍾”。   2、上海桃花節:每年3-4月間舉辦, ...

上海立夏習俗有哪些

  習俗顧名思義就是風俗習慣文化習俗,世界上的各個地方都有他們自己獨特的習俗,它們都是歷史留下的印記,雖然其中也有一些落後、發封建的習俗,但是我們卻不可以因為小部分的不好而磨滅掉大部分優秀的習俗,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上海文化的立夏習俗。   立夏節,上海郊縣農民取麥粉和糖製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 ...

你所不知的上海喪葬習俗

  葬禮是一種送別死者的傳統儀式,在我國古代的傳統中,葬禮有著許許多多嚴苛的規矩和繁瑣程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地也逐漸形成了獨特並且簡單的葬禮風氣和習俗。那麼在上海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喪葬習俗呢?下面就讓我們看看上海文化中的傳統葬禮以及風俗吧。   哭喪   據說哭喪歌是民間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一種禮俗歌,在當地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