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民族都會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不管是民風民俗還是傳統節日,亦或者是傳統歷史文化。其實,民族中的山嶽也是具有一些特殊的文化的。
那麼,具有獨特山嶽生態文化的普米族文化中,他們的山嶽生態是怎樣形成的?隨小編去看看吧!
普米族“山嶽生態文化”形成的宗教基礎
圖騰崇拜是普米族“山嶽生態文化”形成的宗教基礎。它是中華民族的原始宗教起源,產生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早期圖騰意為“我的親屬”,中期引申為祖先的某種物象。這種圖騰崇拜現象於原始社會末期開始衰落。普米族的圖騰崇拜與之一脈相承,所不同的是這種原始崇拜形式一直延續至今。
例如,目前普米族地區還十分流行的白石圖騰、羊圖騰、樹神、山神、鐵三腳、中柱等一系列的圖騰崇拜。在普米族的祭典活動中,有祭天地、祭龍神、祭三腳、祭中柱等宗教活動,有趣的是在祭神山的經詞中處處充滿了普米人對山的關愛之情,如“我們用鋼刀來驅趕侵擾您的魔鬼,用生命來保護您,殺死人間萬惡之徒,以免除對您的傷害,保佑您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在羅古箐村還把那裡的古樹稱為母親樹、情人樹,把羅古箐河稱為母親河,這種圖騰認親的文化現象充分體現了普米族對萬物生靈的博愛之情。表達了人與自然、人與天地之間的親和關係,他(她)們總是以這樣的情感與天地溝通、與自然山水對話,再現了人類童年的夢。
普米族“山嶽生態文化”形成的客觀條件
普米族是羌之遺裔,祖先居住於江河源頭的青海玉樹地區,而古羌人即為“牧羊人”,是典型的遊牧民族,遊牧民族對水草的追逐為首要之事。江河源頭有遼闊的草原、神秘的雪山,與山河之間長期處於相互依存關係,在那裡他們創造了輝煌的遊牧文化。因此,雪域高原是普米族最初的生息之地。後來隨著地區人口數量的增加,環境承載力的下降,他們不得不遷徒到四川甘孜、阿壩和涼山一帶,它居於當代學者稱之為“民族走廊”地區的中心地段,完成了普米族歷史上的第一次大遷徒。
直到公元五世紀中葉由於受東南部農耕文化,即中國“主谷制”的影響,出於對自己生存方式的選擇,他們進行了第二次大遷徒,從川西向金沙江的寧蒗、永勝和麗江遷徒。在這期間普米族開始形成了自己的農耕文化,不幸的是,他們也同歷史上絕大多數西部各少數民族一樣,往往沒有吸收農耕文化的高生產技術來發展自己的畜牧業,更多的是改弦易轍使自己成為農民,將草地變成農田,這種屯田活動往往是與其居住的環境相沖突,是一種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活動,最終造成生存環境的惡化。
這種屯田活動為普米族第三次大遷徒埋下了伏筆。直到宋末元初,居住在甘孜中部、涼山南部以及滇西北金沙江一帶的部分普米族陸續向南遷徒,其中最遠者到達蘭州(今日蘭坪)境內,完成了普米族最後一次遷徒。
普米族進入蘭坪時正是蘭坪礦產業開發的高峰時期,這期間納西古王國的木天王已在雲嶺一帶(蘭坪境內)大量開採礦石、提煉白銀,當時的採礦冶金術已十分發達。蘭坪也因此而成為滇西北重要的經濟樞紐地區之一,成為諸多民族匯聚之地和各種文化交融的節點地區。隨著銀產量的提高,農業、工商業和運輸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這又一次給定居在蘭坪的普米族提供了多途徑選擇生存方式的巨大空間。
然而,他們沒有為眼前的利益所動,而是吸取了三次大遷徒的教訓,選擇了以農耕和畜牧業協調發展,野生物種資源為補充的生存方式,走出了“以畜肥田,以草養畜”的路子。這期間大規模的礦業開發,正需大量的運輸馬匹,於是他們在畜牧交易過程中不但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回報,也極大地提高了普米族經商理財的能力,最終走出了一條發展山區經濟的成功之路。也正是合理的產業選擇,從而構建起了普米族“山嶽生態文化”的基本框架。
在每一個民族中,都有屬於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音樂。用不同的音樂形式展示出對生活的熱愛,表達個人美好的情感。在這其中,樂器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是音樂表達的重要載體。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普米族的樂器,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到普米族文化中看看吧。
普米族器樂可以分為彈撥樂、吹奏樂、絲絃樂和打擊樂四類。其中彈撥樂又分為四弦、小三絃和口弦,四弦曲有十二種節奏型別,與十二種對應的舞步型別相結合就形成了普米鍋莊。
此外,笛子、蘆笙胡琴、嗩吶等也是普米族人唱歌跳舞或進行各種其他活動中經常使用到的樂器。
普米族音樂:
普米人能歌善舞,民歌豐富多彩,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格和鄉土氣息,反映了普米人的生產、生活、歷史、倫理、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民歌中無論是聲樂還是器樂部分內容都可稱豐富多彩,普米族聲樂中各種曲調大多已經定型,並形成了各自的區域特色。
在寧蒗以北各地區的音樂曲調中受到了藏族和彝族聲樂的影響,也保持了本民組的特色,蘭坪民歌的聲樂部分則既有藏族音樂的痕跡,也體現了普米民歌代代相傳的風格。
普米族民歌,分為時政歌、風俗歌(儀式歌)、生活歌和情歌等四大類。《出嫁歌》、《接親調》、《宴席歌》、《開門調》、《梳妝調》等風俗歌,反映了普米族的婚姻習俗。《送羊經歌》和《指路經歌》等喪歌,反映了普米族對死者的哀悼和對祖先的懷念。《祭山神》、《祭龍神》、《祭鍋莊》、《退口舌》等儀式歌表現了普米族的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此外,還有一些民歌歌頌了普米族人民勤勞勇敢的品質,表達了他們對舊社會剝削階級的不滿和反抗。
中國自古以來就對天文曆法有著非常多的瞭解,除年月之間的關係,還有四季、氣溫、物候和人事預測等等。在普米族文化中,關於天文曆法的推算也有很豐富的知識。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關於普米族的天文曆法推算。
普米族有豐富的天文知識,亦有其獨特的歷法。遠古時代,普米族先民便密切注意天。地、日、月、星辰的執行規律。由於恆星的位置不變,可以用它作其它日、月、星辰執行的標誌。因此,普米族先民經過長期觀測,先後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宿為“座標”。二十八宿都是恆星,不僅是觀測其它日月星辰位置的座標,其中有些星宿還是普米族祖先測定方向。歲時以及季節的觀測物件。
普米族以臘月初六、初七或初八為歲首,稱“吾昔”節(意為新年)。他們推算“吾昔”節的日期並非按陰丁日曆進行,而是以觀測“處紫”(昂宿)的出沒來確定的,因為“處紫”作為二十八宿之首,有些則以“蘇多”(室宿)為開始。這兩個星期相距5天,到底哪一宿為星首,無關緊要,各地從俗而定。關鍵是要以觀測“處紫”來確定。“
處紫”星與月亮相遇之夜即過“吾昔”節。過去普米族是以二十八宿和月亮相遇來記日的,每到農曆十二月初,普米族老人幾乎每天晚上都要觀測星宿的執行情況,以便確定年節,也就是以看“處紫”上中無作為一年之首。普米族認為,一般農曆臘月初六、初七或初八的星日最吉祥,所以這幾天就過年(即過“處紫”吾昔)。
“吾昔’市按古規一般過九天,現絕大部分普米族仍隆重過此節日,部分地區則由於社會歷史原因的影響,也不再講究了。
普米族,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多神、崇拜祖先,那麼,普米族的宗教信仰是什麼呢?有什麼不同嗎?接下來,就透過普米族文化一起去做一個具體的瞭解吧。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既有祖先崇拜,也有信仰藏傳佛教的,還殘存著對自然的崇拜。每逢節慶、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都要請巫師( ...
中國飲食文化講究吃得飽,吃得好。中國飲食文化涉及方面廣。從古至今,飲食講究色香味俱全。帝王諸侯等眾多大臣都有專門的飲食,繁華的街道那些飲食就不用多說了。各民族飲食文化流傳至今,淳樸依舊保留著。那麼,普米族文化中的飲食文化有哪些特色呢?一起來看下。
普米族麵食類食品的加工方式主要有烤制和煮制兩種,各種糧 ...
服飾是人類文明的標誌,又是人類生活的要素。它除了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之外,還代表著一定時期的文化。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民族服飾文化自然必不可少。那麼,在普米族文化中的服飾文化有什麼特色呢?一起來看下。
青年婦女均穿短上衣,古代是用麻制的,現代大多用棉布;過去多喜歡白色,現在喜用白黑紅等多種顏色; ...
走婚是源出於母系社會的一種婚姻形態,與結婚的不同主要體現在男女雙方當事人的生活居住模式、經濟關係、子女歸屬問題,以及他們生活於其間的家庭模式等各個方面。那麼,普米族文化中的走婚習俗有哪些特色?一起來看下。
走婚相伴隨的家庭體制為母系制大家庭。在這種家庭中,最高的家長為女性,家庭成員均為其具有血緣關係的 ...
普米族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中一顆璀璨明珠,最有特色的普米族舞蹈與其音樂緊密相關,有舞蹈就有音樂,有音樂才能帶動節奏。他們有驅鬼辟邪的宗教舞蹈,但這個舞蹈要求及其嚴格,必須是男性舞者。
除此以外,還有娛樂舞蹈,且都為女性,她們長裙飄飄,踩著優美的舞步,不失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豐富多彩的舞蹈,動人心絃的民族 ...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意為白人。
普米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解放前曾使用一種藏文拼寫的文字,但流行不廣,後逐漸不用。現普米族大都使用漢文。
普米族主要從事農牧業生產,兼營家庭手工業。現在 ...
普米族共有2.9萬多人。他們主要居住在雲南省的蘭坪、麗江、維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和寧蒗等縣。“大分散,小集中”是普米族的分佈特點。普米族自稱“普米英”、“普日米”、“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也稱有“博”、“巴苴”等。
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