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將小環橫跨心形溝回,大環插入溝回內部。然後將小環其中一個側環套住溝回。完成第一步;
2、大環轉動,使橫棍能夠深入溝回。然後大環側環跟著橫棍也穿過溝回,完成第二步;
3、大環側環穿過溝回後,反扣套入溝回。橫棍再次回穿溝回,完成後將大小兩環的側環從溝回處摘出。完成第三步;
4、此時發現小環已經順利從心形環中脫離。將大環的側環再次套入溝回,橫棍穿過溝回。完成第四步;
5、取下側環,完成解釦,步驟逆行完成還原。
1、先將小環橫跨心形溝回,大環插入溝回內部。然後將小環其中一個側環套住溝回。完成第一步;
2、大環轉動,使橫棍能夠深入溝回。然後大環側環跟著橫棍也穿過溝回,完成第二步;
3、大環側環穿過溝回後,反扣套入溝回。橫棍再次回穿溝回,完成後將大小兩環的側環從溝回處摘出。完成第三步;
4、此時發現小環已經順利從心形環中脫離。將大環的側環再次套入溝回,橫棍穿過溝回。完成第四步;
5、取下側環,完成解釦,步驟逆行完成還原。
人字形扣是智力扣系列中最簡單的一款,因此相對講解就比較詳細。觀察兩環結構相同,兩延伸臂各異,因此必然屬於脫逃類解法。
步驟:
1、先將兩環同側疊加,相同延伸臂平行;
2、翻轉一個人字扣,與另一個成直角;
3、繼續翻轉至兩環相對平置,緩緩向兩側拉開;
4、成功完成脫逃,記住過程,反向還原。
兩環延伸臂交叉處有縫隙,很容易迷惑人認為夾縫是突破口,採用角度分離法無法完成解脫。
說起土樓,人們會想到永定土樓、南靖土樓,這些土樓大多呈圓形。但在集美區灌口鎮卻有一座方形土樓,其內部呈“回”字形,別具一格。近日,記者前往灌口坑內村前山社,探訪這座經歷100多年風雨的“回”形土樓。
土樓由漳州人修建
這座土樓被當地人稱為“頂土樓”。據村裡的老人介紹,“頂土樓”修建於清代道光甲午年間,距今已有150多年曆史,佔地約為1600平方米,共 52個房間。當時漳州龍海有一戶姓郭的人家南遷到此地,修建了這座土樓。只是後來郭姓後人又遷回龍海,土樓便空了出來,被當地的幾戶人家一同買走。
據村民介紹,當時此地土匪橫行,經常下山洗劫。村民十分害怕,便躲進“頂土樓”。“頂土樓”僅留一個大門進出,大門用厚達5釐米的衫木板製成,再加上一根大鐵門栓,土匪很難攻入。
最熱鬧時住了60多戶
“頂土樓”保持著“回”字形的結構,是一種中原四合院式民居在閩南地區衍變的產物。
緊靠“頂土樓”大門的一側,住著75歲的老範和他68歲的老伴。老範熱情地當起導遊,一邊介紹,一邊帶著記者往土樓裡側走。沿著土樓內一條鵝卵石鋪就的小徑往前,路兩旁種著白菜、生薑等,還有雞鴨在四處走。記者看到,土樓內很多間屋子都上了鎖,鎖上面鐵鏽斑斑。
“這裡面都沒有人住了。”老範指著一間門前長滿野草的屋子說,現在整個土樓只剩下3戶人家,最熱鬧時同時住著60多戶人家,280多人。老範說,一戶從四川來這邊打工的人家,租住了土樓內圈的幾間房,房租一個月才100多元。
土樓冬暖夏涼
80歲的王阿伯告訴記者,當初“頂土樓”在建設時,牆壁都是用紅土摻上沙石、糯米粉等夯造而成,房屋裡側的牆有近50釐米厚,外側牆壁則有近80釐米厚。“冬暖夏涼,我們老人家住剛剛好。”王阿伯說,他和老伴夏天從來不需要電扇或空調,冬天把門一關屋子就暖烘烘的。
從“頂土樓”裡出來,記者按照王阿伯指的方向,登上附近一棟5層建築,從頂樓往下看,一個由屋脊勾勒出的“回”字映入眼簾。美中不足的是,在“回”字的右下角,一戶人家將原來的房屋拆除,新建一棟兩層小樓,“回”字便不完整了。
據瞭解,目前“頂土樓”並不在受保護的文物之列,因而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有效保護。“土樓在一天天變老,真希望這裡也能像永定、漳州的土樓那樣受到保護。”王阿伯說。
交通提醒:
公交:乘坐903路公交車,在坑內村站下車,步行約20分鐘至前山社。
自駕:沿G324/灌口大道行駛1.5公里,右轉進入Y302行駛0.8公里後,右轉行駛0.7公里,過坑內小學,達前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