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要先了解下曇花的生長習性:曇花喜溫暖溼潤的半陰、溫暖和潮溼的環境,不耐霜凍,忌強光暴曬。
2、特別是對溫度的要求比原產地高,為15-25℃,春夏季夜溫需16-18℃,白天21-24℃。越冬溫度在10-12℃,土壤不宜過幹。
3、冬季可耐5℃左右低溫。土壤要求宜用富含腐殖質、排水效能好、疏鬆肥沃的微酸性沙質土,否則易漚根。
4、配土方法:喜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栽培用土可用1份腐葉土、1份園土、1份河沙混合,並加入一些腐熟的有機肥配製而成的培養土。每年春季結合換盆再換培養土。
1、首先要先了解下曇花的生長習性:曇花喜溫暖溼潤的半陰、溫暖和潮溼的環境,不耐霜凍,忌強光暴曬。
2、特別是對溫度的要求比原產地高,為15-25℃,春夏季夜溫需16-18℃,白天21-24℃。越冬溫度在10-12℃,土壤不宜過幹。
3、冬季可耐5℃左右低溫。土壤要求宜用富含腐殖質、排水效能好、疏鬆肥沃的微酸性沙質土,否則易漚根。
4、配土方法:喜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栽培用土可用1份腐葉土、1份園土、1份河沙混合,並加入一些腐熟的有機肥配製而成的培養土。每年春季結合換盆再換培養土。
曇花栽培方法如下:
1、曇花的莖可以用來種養,剪曇花變態莖插在沙土裡,經過半月左右就會生根。
2、曇花是喜陰植被不能在陽光下爆嗮,若陽光照射的時間過長,曇花很容易死掉。
3、曇花在肥沃的土壤容易存活,曇花需要施肥如用腐熟的液肥稍加黑帆攪拌後施更好。
4、曇花盆要通風排水,土壤不能用太黏的土壤,吸水不不易排掉曇花不容易生長,而且枯黃甚至死掉。
水稻在中國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就一直是中國居民的主要食物之一,那麼人類栽培水稻的起源地在哪裡?中科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課題組最近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論文提出,廣西很可能是栽培稻的起源地。10月30日,該中心主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韓斌向小編證實了這一訊息。
這項研究認為,分佈於中國廣西的普通野生稻與栽培稻的親緣關係最近,表明廣西(珠江流域)更可能是最初的馴化地點,而非之前考古學研究長期認為的長江中下游區域。《自然》雜誌評論說,這項研究對闡明早期栽培稻的馴化過程和受選擇的基因作出了重要貢獻。此外,在馴化過程中栽培稻丟失了許多原本存在於野生稻中的優質基因,今後可透過分子輔助育種將這些基因匯入栽培稻,有望進一步提高水稻的產量和抗病、抗旱等能力,這對充分利用野生水稻資源的遺傳多樣性為現代水稻遺傳育種改良有重要意義。
為什麼得出廣西(珠江流域)可能是人類栽培水稻起源地的論斷?課題組作了系統周密的研究。課題組負責人韓斌1988年於廣西農學院(現廣西大學農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工作後主持多項國家重大科研專案,被譽為破譯水稻“基因天書”第一人,他率課題組在構建“栽培稻單倍體型圖譜”的基礎上,從全球不同生態區域中選取了400多份普通野生水稻,對它們進行基因組重測序和序列變異鑑定,與先前的栽培稻基因組資料一起,構建出一張水稻全基因組遺傳變異的精細圖譜,發現了水稻的馴化起源。水稻馴化是從我國南方地區的普通野生稻開始,經過漫長的人工選擇形成了粳稻;對馴化位點的鑑定和進一步分析發現,分佈於廣西的普通野生稻與栽培稻的親緣關係最近。課題組繪製出了水稻全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表明廣西很可能是最初的馴化地點。
經過群體遺傳學分析,大致可斷出栽培水稻的擴散路徑:人類祖先首先在廣西的珠江流域,利用當地的野生稻種,經過漫長的人工選擇馴化出了粳稻,隨後往北逐漸擴散;而往南擴散的則進入東南亞,在當地與野生稻種雜交,產生了秈稻。
中國是世界上水稻栽培歷史最悠久的國家,水稻的馴化栽培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業界普遍認為,這一研究成果再次證明了中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展示了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