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戲曲之鄉,戲曲種類繁多,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而來的。戲曲發展至其傳統曲目就數以萬計了,比較常接觸到有黃梅戲、粵劇、崑曲、川劇等。那麼,你對戲曲瞭解多少呢?徐州的柳琴戲你知道嗎?下面就跟小編一起走進徐州文化看看吧。
柳琴戲,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民間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結合而形成。在沒有稱為柳琴戲之前,又稱“拉魂腔”,通常稱作“拉魂腔”。
其形成過程,最初只是由單人或雙人清唱的曲藝,藝人稱為“唱門子”或“跑坡”。他們手持竹板或梆子敲打節奏,用(八句子)(即,娃娃)唱“單篇子”,內容多為民間故事,篇幅可長可短。
在老“篇子”中有“咸豐三年糧食貴,…拜了師傅去學戲”的唱詞,可知至遲在咸豐初年就已有職業藝人演出“兩小”和“三小”戲,如《打幹棒》、《小書房》、《喝面葉》、《王小二趕腳》之類。
為表現更多的人物,又衍變出一種由一人趕扮幾個劇中人物的演出形式,稱“當場變”或“抹帽子戲”,如《夏三探親》,演夏三(醜扮)接四妹(旦扮)回孃家的故事,劇中有兄、妹、公、婆、母、嫂6人,均由醜、旦先後7次改扮表演,故此劇也名《七妝》。
經歷了“抹帽子戲”的過渡之後,組成了“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戲房”的戲班,先後進入臨沂、郯城、徐州等城市演出,這時已採用柳葉琴伴奏了。並且增加了行當,豐富了劇目,又吸收、借鑑京劇及梆子戲發展了自己的音樂伴奏和表演藝術。
柳琴戲,早期稱“肘鼓子”,也稱“小戲”,後因其唱腔獨具魅力而被人稱為“拉魂腔”,此外又有“拉後腔”、“拉花腔”、“控洪腔”等別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一度改為“四平調”。1953年,徐州市宣傳機關會同市文教局,與藝人反覆磋商後,以主奏的柳葉琴為據,正式定命為柳琴戲。
柳琴戲起源於清乾隆年間,距今約二百多年。關於它的發展源頭,新出版的《江蘇戲曲志·柳琴戲志》羅列了三種說法,其中一種認為它源於蘇北的太平歌與獵戶腔。“太平歌”是農民在收穫季節為抒發喜悅之情而創造的一種曲調;“獵戶腔”則是當地的獵戶在狩獵之餘,據當地流行的民歌、號子等,結合當地的山川景色和自然音響,形成的一種曲調。
柳琴戲共有傳統劇目200多種,有小戲也有大戲。大戲中有各行當專工的所謂“臺柱戲”,如:小頭的《四平山》、《八盤山》、《鮮花記》、《魚籃記》;二頭的《點兵》、《觀燈》、《書館》、《四告》,老頭的“四氏”,即老康氏《斷雙釘》、老閻氏《小鰲山》、老鄧氏《英臺勸嫁》、老楊氏《孟月紅割股救母》勾腳的《二、五反》、《雁關》、《攔馬》《跑窯》;小生的《大、小隔簾》、《白羅衫》、《劉貴臣算卦》;老生的“五王、四相柳琴戲劇照”戲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徐州建立了江蘇省柳琴劇團,在臨沂建立了山東省臨沂地區柳琴劇團等演出團體。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有《喝面葉》、《小書房》、《張郎與丁香》等。創作演出的現代戲《大燕和小燕》已攝製成影片。
社坡。2008年,桂平市社坡鎮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出“關於命名2008年廣西一鄉一業鄉鎮和廣西一村一品村的通報”中命名為“廣西腐竹之鄉”。社坡腐竹是在傳統工藝基礎上,選用精純黃豆,採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和裝置,嚴格按照國家各項食品質量標準生產而成的,所生產的腐竹具有色、香、味俱全,營養價值高的特點,一直以來都是桂平市乃至廣西重要的土特產,深受廣大顧客朋友的歡迎社坡鎮腐竹生產的歷史源遠流長,直可追溯到清朝末年。80年代以來,社坡人不斷革新加工工藝,開始採用機械化進行生產,使腐竹的產量與品質得到
人民網昆明2月16日電 2月25日至3月1日,雲南大理巍山將舉辦 2012年中華彝族祭祖節暨“美食大理·品味巍山”第二屆中國大理巍山小吃節。活動期間,遊客們不僅可以親身感受濃郁的南詔文化和彝族文化,還可以品嚐到巍山傳承上千年的扒肉餌絲、過江餌絲等地方特色,大飽口福。
巍山有著“魅力巍山,小吃天堂”的美譽,被中國烹飪協會命名為“中國名小吃之鄉”。據介紹,在舉行中華彝族祭祖節的同時,巍山還將舉辦“美食大理·品味巍山”第二屆中國大理巍山小吃節。不僅可以品嚐到巍山傳承數千年的扒肉餌絲、過江餌絲、“一根面”、青豆小糕、涼粉等獨具地方特色的小吃,還有蜜餞、鹹菜、牛乾巴等老字號食品在茶餘飯後點綴餐點。不僅如此,小吃節還將組織燒烤一條街活動,大理州十二縣市最具特色的燒烤將集中展示。此次活動期間,大理巍山還將舉行人工栽培最高茶花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申報活動。
說到彝族祭祖,還有一段歷史。在公元714年,南詔第三代王盛邏皮奏請唐皇李隆基並得到恩准,在巍寶山建土主廟為祖父細奴邏塑金身供奉。自此,誕生了彝族不同於其他民族的獨特信仰崇拜——土主信仰崇拜。每年,彝族同胞都要在巍寶山土主廟殺豬宰羊,載歌載舞以傳統的祭祀方式祭祀先祖,1200多年從未間斷。2007年3月26日(農曆二月初八),巍寶山南詔土主廟舉辦了盛大的南詔十三代王銅像開光祭祖活動。專家一致確定把巍寶山南詔土主廟定為中華彝族尋根祭祖聖地,並將每年農曆二月初一至十五定為祭祖節,確定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為主祭日。今年的祭祖活動將於2月29日(農曆二月初八)在巍寶山舉行。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是南詔國的發祥地和古都。“南詔古都、彝族故里、道教聖地、鳥道雄關、紅河之源、和諧回村”,是大理巍山極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的六張名片。
9月5日,2011—2014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審工作會在北京召開,標誌著這項工作進入了正式評審階段。在其後4天的時間裡,評審專家組成員將對全國573個提出申報的縣(市、區)、鄉鎮(街道)進行材料評審,並將在9月中旬分赴各地進行實地抽查。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是1987年文化部為推動民間 ...
才溪,是“客家祖地”閩西上杭縣的一個小鎮,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被毛澤東稱讚為“全蘇區第一個光榮的模範”。這個中國紅色革命鬥爭時期的蘇區模範鄉,已從昔日的“紅軍故鄉”、“將軍之鄉”變成了今天遠近聞名的“建築之鄉”。
毛澤東在此寫下《才溪鄉調查》
沿著小路,來到毛澤東才溪鄉調查會址之一的“列寧堂”, ...
“第五屆網路媒體吉林行”成員日前赴撫松縣採風。撫松有“人參之鄉”的美譽,全縣去年人參總產值達到40.83億元。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被列入國家級“非遺”的採參習俗,而今已很少再現。
撫松縣是中國的“人參之鄉”,人參面積及產量均居全國之首。人參是撫松的名片,已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2010年,全縣人參總產 ...
炎陵縣三人龍資料圖片8月21日,從湖省文化廳傳來訊息,炎陵縣沔渡鎮(三人龍)透過"湖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申報評選工作,被命名為2011-2014年"湖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此次申報評選工作歷時2個月,共有29個民間藝術之鄉參加省裡評選,其內容涵蓋了表演藝術、造型藝術、民 ...
銅鼓,是我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創造的極有個性的歷史文物。銅鼓最早是作為炊具和打擊樂器,後來逐步成為少數民族貴族統治者權力和財富的象徵。
在廣西各地的文物調查中都有銅鼓的發現,或是墓葬出土,或是民間傳世等,其中以廣西北流、桂平、藤縣、玉林等市縣最為密集。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廣西各級文物管理部門收藏的銅鼓已 ...
有“壽比南山”一說,沒聽說過“壽比南海”。
壽比南山,典出《詩經·小雅》:“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南山,巍巍秦嶺終南山的縮稱。壽比南山,是說人活得如大山般長久,祝壽用語。古人六十即為“壽”,七十而“稀”。壽“比”南山,比比而已。當今之世頗多長壽之鄉,那裡的壽者,不用“祝”,自然堪比南山。
為什麼 ...
1、“茶鄉”——湖北蒲圻縣;
2、“葵鄉”——廣東新會縣;
3、“桔鄉”——浙江黃岩縣;
4、“酒鄉”——貴州仁懷縣;
5、“當歸之鄉”——甘肅岷旗;
6、“黃酒之鄉”——浙江紹興;
7、“木耳之鄉”——湖北房縣;
8、“香蕉之鄉”——廣東新會;
9、“宣紙之鄉”——安徽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