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曹丕即位魏王后幾年稱帝的

曹丕即位魏王后幾年稱帝的

  220年正月,曹操病死。死後,曹丕繼位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權。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漢獻帝宣佈退位並將皇位“禪讓”給曹丕。 曹丕的親信華歆率領文武百官聯名上書,勸漢獻帝把帝位讓給魏王曹丕。為了保住性命,漢獻帝不得不把皇帝的玉璽交給曹丕。曹丕故作推辭,在“三讓”之後才“答允”接受。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登壇受禪稱帝,立國號為大魏,史稱曹魏,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定都於此。曹丕是為魏文帝,並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劉備孫權曹丕分別於哪年稱帝

  220年,曹丕廢了漢獻帝,在洛陽稱帝,國號“魏”。魏文帝曹丕,字子桓,豫州沛國譙縣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丕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建安二十二年,曹丕擊敗了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

  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劉備,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先後率軍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謙等。

  229年,孫權在建業稱帝,國號“吳”。孫權,字仲謀,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黃武元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

為什麼曹丕這麼好人不殺掉漢獻帝

  漢獻帝如果死了,對曹丕一點好處都沒有,不但如此,曹丕還會被天下人所討伐。對於曹丕來說,稱帝完全是靠著曹操奮鬥下的成果,如果沒有曹操的奮鬥,曹丕是怎麼也不可能坐上這個皇位的。而漢獻帝做了幾十年的傀儡皇帝,那些忠於他的勢力也幾乎被曹操給消磨殆盡了,如果他已經是個無權無勢之的廢人了,殺掉漢獻帝,也沒有意義。最關鍵的是,漢獻帝還有一定的利用價值,曹丕稱帝的時候,天下並沒有統一,南方有孫權和劉備,北方有公孫淵,一旦曹丕殺掉漢獻帝,這些勢力肯定會聯合起來討伐曹丕的口實,這樣一來曹丕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劉邦

  劉邦: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陳勝起事後不久,劉邦集合三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任 ...

後晉石敬瑭於哪一

  後唐末帝李從珂即位後,石敬瑭時為河東節度使,雙方互相猜忌。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後唐軍兵圍太原,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割讓幽雲十六州,並甘做“兒皇帝”。隨後在契丹援助下,石敬瑭稱帝滅後唐,定都汴梁,改國號為“晉”,史稱後晉。 ...

劉備

  劉備在60歲時稱帝,在位3年,即章武元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蜀漢,佔有今四川、雲南、貴州全部,陝西漢中、甘肅白龍江一部分。他出生於公元161年7月16日,逝世於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人,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是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 ...

劉備和孫權分別是哪

  劉備公元221年稱帝,定都成都,國號蜀,改元章武。劉備漢昭烈帝,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章武三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孫權公元222年稱帝,定都建業,今南京,國號吳,改元黃龍。 ...

在位

  黃初七年,曹丕病逝於洛陽,時年四十歲。諡號文帝,廟號高祖,葬於首陽陵。   曹丕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建安二十二年,曹丕擊敗了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了魏國。曹丕在位期間,採納吏部尚書 ...

孫權向為什麼接受

  原因如下:孫權稱臣表示東吳承認曹魏合法,這樣曹魏在政治上佔優勢地位。而且從當時形勢來看,魏國最強,東吳最弱,而西蜀的劉備一心要為關羽張飛報仇,誓滅東吳。這是蜀吳之戰,魏國可坐山觀虎鬥。受降,這拉攏孫權,使其與蜀國戰。不受降,孫權可能降蜀,則長江以南盡皆蜀國,魏國滅蜀更難。   拓展內容:曹丕稱帝后,孫權便 ...

武則天

  武則天稱帝約十五年,天授元年即690年自立為帝,神龍元年即705年病篤,在位十五年。   天授元年即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宣佈改唐為周,定洛陽為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肆殺唐宗室,興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所以使得賢才輩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晚年逐漸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