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不是古隸,是今隸。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是中國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立於東漢中平二年(185)。1956年移入陝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館儲存。曹全碑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為歷代書家推崇備至。
曹全碑的碑高約1.7米,寬約0.86米,長方形,無額,石質堅細。碑身兩面均刻有隸書銘文。碑陽20行,滿行45字;碑陰分5列,每列行數字數均不等。明萬曆初年,該碑在陝西郃陽縣舊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傳碑石斷裂,人們通常所見到的多是斷裂後的拓本。
曹全碑不是古隸,是今隸。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是中國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立於東漢中平二年(185)。1956年移入陝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館儲存。曹全碑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為歷代書家推崇備至。
曹全碑的碑高約1.7米,寬約0.86米,長方形,無額,石質堅細。碑身兩面均刻有隸書銘文。碑陽20行,滿行45字;碑陰分5列,每列行數字數均不等。明萬曆初年,該碑在陝西郃陽縣舊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傳碑石斷裂,人們通常所見到的多是斷裂後的拓本。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是中國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立於東漢中平二年。曹全碑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為歷代書家推崇備至。
碑陽銘文記述郃陽縣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曹全為漢初名相曹參的後代,建寧二年(169)舉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馬,率兵征討疏勒國,殺其王和德,遷右扶風槐裡令,後任郃陽令。此碑是其下屬群僚集資刻石以頌其功之作。碑陰刻門下故吏姓名及捐資數目。碑文中所記平疏勒事,與《後漢書·疏勒傳》頗有出入,因碑為當時所立,故其記事為史家所重視。碑中記載了光和七年黃巾起義時,“幽、冀、兗、豫、荊、揚,同時並動”的形勢,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碑文字型精美,飄動秀逸,為漢隸代表作之一。
隸書特有的橫畫波橫,寫波橫時先用逆鋒向左行筆,再往左下按筆,然後慢慢提起向右執行,這就是平出;最後寫挑腳時,筆峰向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狀好似大雁之尾,一般為露鋒收筆。
在波橫需要變化時,雁尾也可輕挑出,使筆尖拖長,產生秀氣美,如清代鄭簠的隸書的波橫。寫挑腳應採用提引的方法,這樣筆勢舒展自然;不能“扭甩”出去,否則搖擺、輕浮。筆必三折概述了隸書的筆畫要注意落筆、行筆、收筆三個步驟,亦稱“三折法”,藏鋒逆入,有的用“回鋒”,有的用“停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