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暢銷小說《藏地密碼》的讀者,或許會對書中介紹的古代西藏的幾種神秘職業充滿興趣。其中,用法術來驅逐冰雹的防雹師(又稱天氣咒師、防雹喇嘛),就像早期的天氣預報員一樣,不但能將冰雹趕走,甚至能製造冰雹等惡劣天氣來打擊敵人。
防雹師,真的存在,並且有呼風喚雨的本領嗎?
其實,防雹師不僅在古代西藏存在,直至今天,在一些經濟比較落後的藏族村莊仍然存在。每年莊稼收割之前,這些村莊就會請防雹師來作法,將冰雹雲趕走。如果這年五穀豐登,老百姓就會相信,是防雹師的法術顯靈了。
▲▲歷史悠久的神秘職業
青藏高原是離天最近的地方,但高處不勝寒,這裡的村莊經常受到自然災害的侵襲。尤其是夏季,氣候變幻不定,冰雹時有發生。一場突然而至的驟雨冰雹,往往會將農民辛苦勞作大半年的莊稼破壞殆盡。因此,過去,幾乎每個藏族村莊在秋收前都會請防雹師來作法,將冰雹雲趕走,從而保佑莊稼豐收。
防雹師到底產生於何時,恐怕沒人能說得清,但一定有著不短的歷史。因為防雹師所掌握的密咒法術主要來源於佛教寧瑪派(紅教),而“寧瑪”在藏語裡就是“古”、“舊”的意思。相傳,其教理是公元8世紀傳下來的。至今,寧瑪派仍以神秘的宗教儀式而聞名。
藏族導演萬瑪才旦2004年曾執導拍攝了紀錄片《最後的防雹師》,記錄了在青海一個藏族村莊裡,70多歲的防雹師嘎瑪的生活。
嘎瑪自述,他從七八歲開始跟法力高強的防雹師學習有關防雹的知識。在一本古老的《防雹秘笈》裡,對雲層的形狀、顏色及走向都有詳細的描述。他一方面要對書上記載的防雹知識瞭然於胸,一方面還要刻苦修行,以獲得更高的法力。
以描寫藏文化而聞名的作家馬麗華,在她的著作《靈魂像風》中,這樣描述防雹師:“天氣咒師一般具有一定天賦、有某些特異功能,後天再學一些天文氣象知識和藏密氣功。”
馬麗華在西藏扎囊縣考察時,聽到了很多關於防雹師的傳奇故事。比如,每逢夏季,防雹師各自承包一條山溝或某村農田,施展法術。東面的防雹師把雹雲往西趕,西面的防雹師把雹雲往東趕,結果是,法力小者,冰雹就下在他負責的地塊中;若是功力相當,冰雹就下在兩塊田地交界的田壟上或水渠裡。
更神的一則故事是:從前有位極具神通的防雹師要過世了,全村人都痛哭。防雹師勸大家不要難過,說死後把他的手臂砍下來,仍可保莊稼不受雹災之厄。村裡人在他死後砍下他的右小臂,放置於房頂。此後每當冰雹來臨之際,那隻乾枯了的手便抖動著自行從房頂落下,繼任的防雹師撿起它,指向雹雲,並將雲引向山谷深處。
此類傳說或許有誇張之處,但防雹師在夏季是藏族鄉村的核心人物,是百姓所仰仗的權威,卻是事實。
▲▲同樣防雹,儀式不同
儘管都是為了防雹,但在不同的村莊,防雹師驅除冰雹的儀式卻不盡相同。
在《最後的防雹師》中,嘎瑪在舉行防雹儀式時,在東南西北4個方位各插上一種木牌(藏語稱“江布”)或施過法的稻草人,上面寫有神魔的名字和針對它們施法的經文。嘎瑪身佩刻有防雹咒語的寶劍,迎著烏雲,祈求有關神靈的幫助,並向惡魔揮舞寶劍,唸咒施法。
從秋收前到最後一根青稞收割完畢,嘎瑪隨時警戒,施行法術。村裡還挑選吉日,進行為期7天的防雹法會,喇嘛們對防雹咒語圖案進行法力加持。
在紀錄片《西藏一年》中,身為家中第六代防雹喇嘛的次旦法師,因為村中人工防雹技術的使用而失業了。但他很樂於向攝製組演示他作法的過程。他說,驅逐冰雹前,他要閉關修行3個月,以增強法力。此後整個夏季,他每週五做一次法事,直至秋收結束。
次旦法師在作法時頭戴紫紅色的尖頂帽,並準備了杵、橛、擦擦(泥塑的浮雕佛像)、白色海螺等法器,以及一件袈裟。他用“天機不可洩露”的某種儀式來改變烏雲的走向,避免它們彙集一處。如果烏雲已連成一片,他就擇機吹響海螺,以求護法神的幫助,但海螺只在關鍵時刻用,而且最多隻能吹5次。如果天氣繼續惡化,最後的辦法就是揮動袈裟,再不行就把袈裟拋向天空。
今年8月,西藏民族學院的孫林教授到西藏扎囊縣桑玉村走訪了一位叫貢久堅讚的防雹師。貢久堅贊介紹,他作法前,先用麵粉做一公一母4對青蛙的造型,蛙背上還畫上一些咒符。作法時,就把這4對青蛙放在東南西北4個方位。貢久堅贊觀察天象,看哪個方位有雹雲,就對著那個方位的青蛙唸咒語,直到雹雲被限制在那個方位不動。在法事的前後過程中,都禁止女性觀看和參與。
孫林教授解釋,當地人認為,雹雲的形成和水有關係,而青蛙是生活在水中的,屬於魯神(以前譯作龍神)。正是魯神作怪,導致冰雹降臨,故舉行防雹儀式時要做出青蛙之狀的麵塑。此外,防雹師作法時還會用到活佛的前手臂骨、油菜籽等物。
貢久堅贊作法後,孫林走訪了當地百姓,人們都認為防雹師的法術顯靈了,因為雹雲被限制在原來的方位,再也沒向村子裡飄過來。而出於感激的人們,每家每戶都會按慣例拿出糧食送給貢久堅贊,作為報酬。
▲▲高射炮逐步取代防雹法術
隨著科技的普及,防雹法術再也不是藏族村莊防雹的唯一手段。在經濟較為發達的藏族地區,政府為冰雹多發的鄉鎮購置了高射炮,一枚帶有碘化銀和製冷劑的彈頭射入雲層,立刻會化云為雨,將有可能發生的雹災銷於無形。
《西藏一年》中,次旦法師正是因為人工防雹技術的運用,而使自家傳了六代的防雹法術沒了用武之地,從而也失去了一筆重要的經濟收入。而《最後的防雹師》中,嘎嗎的兒子仁貝也因為更相信科技的力量,不肯接過父親的衣缽。
現在,越來越多的藏族村莊在田間架起了高射炮,一些農民被培訓成炮手。關鍵時刻,一枚炮彈發上去,操作方便,效果立現。因此,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人工防雹比法術更管用。
“青藏高原上,自然環境惡劣,令人生畏,人們只能靠信奉種種神靈。防雹師的出現,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孫林教授認為,防雹師代代相傳,確實積累了一些天象知識,但冰雹不降是否就是法術顯靈,則很難說。
儘管嘎瑪和次旦這樣的防雹師仍然堅信傳統的力量,但無可避免的是,科技會越來越佔上風,防雹師正漸漸地退出歷史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