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的來歷,先來看一個字——“年”。
現在看“年”字,已經看不出它的最初來源。可是“年”在漢字歷史上出現得很早,甲骨文裡就有了。我們都知道,到目前為止可解讀的甲骨文並不多,也就幾千個字。可就在這幾千個字裡,已經有了“年”。那就表明,“年”與漢民族的歷史、與先民的生活史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出現在漢民族的文化歷史中時間是很早的。
最早的“年”,在甲骨文裡,上面是一個“禾”,下面是一個“人”,意思是莊稼成熟了,一個種田的人收割好後背回去。這就表明,“年”最早的意思就是豐收了,然後揹著收穫的成果回去了。甲骨文出現在殷商時期,這就表明在殷商時期,也就是距今2000多年前,與年相關的東西就出現了。
在最早的時候,過年的“年”的來歷,就是為了慶祝勞動收成、慶祝豐收,它跟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緊密相關。早在夏商時期,就有這樣一個歡度收穫的節日。節日裡人們要做的幾件事,在我們今天的春節習俗裡有保留的,有淡化的,也有完全消除了的。
比如歡慶豐收,一定要感謝上天保佑,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中國最早的過年就是這樣,類似於西方感恩節。我國傳統的過年,歷朝歷代都有官祭的風俗,由官方代表整個國家來祭祀,向天神表達感激之情,先人過年,祭祀上天是重要的活動內容。
大家都知道,農耕文明時代有個突出的特徵,就是一塊土地你想種出糧食,而且能夠豐產,絕不是靠一代人的辛勤勞作能夠做到的,需要幾代人努力才可能實現。因此在收穫季節,既要感謝上天的庇佑之恩,同時也連帶著對祖先庇佑之恩的感激。所以過年歡慶的第二項重要內容,就是感謝祖先,於是又有了祭祖。
這是我們所說的關於春節在漢民族地區最早的來源,非常重要的說法。而且,在很早的一部記載漢民族歷史的文獻《爾雅》以及後來的《說文解字》裡都是這樣解讀的:“年”這個字就是一個農夫揹著成熟的五穀回家。所以最初的年節活動所表達的最主要的內容,應該就是祭祀天神、祭奠祖先。
活動課程的思想可以溯源到法國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家盧梭。在《愛彌兒》中體現的盧梭對教育的觀念,自然主義,深深地影響了現代教育理論。他降低書面知識的重要性,建議孩子的情感教育先於理性教育。他尤為強調透過個人經驗來學習。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杜威和克伯屈發揚了這一思想,杜威的課程為“經驗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
古代最早的臘八節人們會做什麼
祭祀祖先。臘八節的前身是古代"臘日”。歲終之月稱“臘”,上古時期,臘日是最重要的年終祭祀日,一般在歲末舉行,人們會祭祀天地、祖先。從先秦起,臘日還要逐疫。隋唐後,祭祀和驅儺與臘日分離,臘八節人們開始喝臘八粥。
臘八節,節期在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主要習俗是“喝臘八粥”。臘八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按佛教記載,釋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銷骨立,遂發現苦行不是究竟解脫之道,決定放棄苦行。此時遇見一牧女呈獻乳糜,食後體力恢復,端坐菩提樹下沉思,於十二月八日“成道”。為紀念此事,佛教徒於此日舉行法會,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臘八這天,各寺院舉行法會,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為臘八粥。傳說喝了這種粥以後,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臘八粥也叫“福壽粥”、“福德粥”、和“佛粥”。“臘八”本為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已有與“臘”相關的臘祭的習俗,節期在臘月,具體日期並不固定,該臘祭習俗被後人視作“臘八節”的來源之一。據西漢戴聖所編的《禮記·郊特牲》輯錄,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漢應劭《風俗通義》中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改為臘。先秦時期,我國一些地方有在臘月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習俗,祈求豐收和吉祥。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還有一種說法,即“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因“臘”與“獵”通假,“獵祭”亦為“臘祭”。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漢代之前臘祭的具體日期並不固定,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臘祭的物件,則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門、戶、天窗、灶、行(門內土地)”。不過在這天並不喝臘八粥。
古人過臘八節有什麼習俗活動?
臘日節是我國古代歲末的祭祀節日,分臘祭、蜡祭。臘祭是祭祀祖先,蜡祭是祭祀神仙。蠟早於臘。
上古時每到歲末就蜡祭神靈,主要是利用各式祭品祭祀神靈。臘祭是在周後期祭祀宗族的祖先等專門進行的祭祀,多是拿獵物獻上。後來二者合流。
漢代以前皇家在冬天臘祭,夏稱“嘉平”,商稱“清祀”,周稱“大臘”,秦代又改為“嘉平”。漢代十分簡單的稱為“臘”。
古代祭祀通常很神秘,和國運、五德終始說等聯合。故而時間在每個朝代是不一樣的,漢以冬至後第三個戌日,日期不固定,節日時間也變動。
《禮記 郊特牲》記載:“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是說天子在十二月有八種祭祀活動,即“臘八”,臘是索取的意思。就是神怪向人索要祭品。
後來人們方便,就統一祭祀,這一天定為十二月初八。後來十二月成了臘月,專門祭祀的月。
後來佛教傳入,為加深在中國的影響。利用佛祖的名頭,開始在臘月初八進行佈施粥。宋人吳自牧的《夢粱錄》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亦設紅糟,以麩乳諸果筍芋為之,供僧,或饋送檀施、貴宅等家。”
臘八節藉助佛教的使用在民間有了廣而深的流傳,進而成為重要的傳統節日。
今人臘八喝粥起於宋朝,《清稗類鈔》說:“臘八粥,始於宋,十二月初八,東京諸大寺以七寶五味和糯米而煮成粥,相沿至今。”
《明宮史》火集·飲食好尚 十二月有記載宮中是如何吃粥的。”先期數日,將紅棗槌破泡湯,至初八早,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佛聖前;戶墉、園樹、井灶之上,各分佈之。舉家皆吃,或亦互相饋送,誇精美也。“
說早幾天將紅棗鑿好泡起來,等初八一早,放入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一起煮。煮好還要分別放在佛像前、門口、園中樹邊、井口、灶臺邊上。然後全家一起吃,還可以送別人,互相誇讚。明朝的皇帝也會在這一天設宴款待大;,清代皇室還要向臣子賜粥,發給寺院貢品等。
臘八節在古代和現在差別著實很大。以前那是隻有最上層的人才能享用,今天能成為傳統節日與佛教的發展是不可分開的。
葡萄牙的殖民帝國成立於1415年8月21日,當航海家亨利率領葡萄牙艦隊征服北非的伊斯蘭貿易中心休達。隨後葡萄牙的航海家與探險家陸續發現了亞速爾群島、維德角、比奧科島、聖多美島、普林西比島和安諾本島等無人居住的島嶼。
1471年,長期與西班牙爭奪的北摩洛哥城市坦幾亞終於被葡萄牙人佔據。
1488年春 ...
1、義大利是海上保險的發源地。早在十一世紀末葉,十字軍東征以後,義大利商人就控制了東方和西歐的中介貿易。在經濟繁榮的義大利北部城市特別是熱那亞、佛羅倫薩、比薩和威尼斯等地,由於其地理位置是海上交通的要衝,這些地方已經出現類似現代形式的海上保險。那裡的商人和高利貸者將他們的貿易、匯兌票據與保險的習慣做法帶到 ...
商業活動開始於原始社會。
在原始社會的時候,早期的商業交換已經出現,最明顯的代表就是以物易物的現象;在商朝的時候,商業有了初步發展;到商朝滅亡的時候,周武王滅商以後,商朝的遺民為了生計,不得不東奔西跑地做買賣,日子長了,便形成了一個固定的職業,周人叫他們為商人,稱這種職業為商業,商人這一稱謂正式出現; ...
原句出自於《上得天堂,下得地獄》,作者是安迪·安德魯斯,譯者是竇薇。《上得天堂,下得地獄》認為沒有旅行的生活,只能稱之為生存。一生中至少要有兩次衝動,一次為奮不顧身的愛情,一次為說走就走的旅行。安迪·安德魯斯,暢銷書作家、演說家、演員,曾先後為四任美國總統現場演出過。他著有暢銷書《完美風暴》《上得天堂,下 ...
中國的節日大多都是帶有人民的美好祝願,比如中秋節便是期望能和家人團圓相聚,而重陽節則是思念故人、敬愛老人、還有端午節便是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對屈原等英雄的敬佩之情。而在七夕節又代表什麼呢?臨沂七夕活動有什麼?最早的七夕乞巧活動。
臨沂七夕活動有什麼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 ...
導語:很多人以為身份證只有現代社會才有,但實際上,中國古代就有身份證了,只是那時候的身份證肯定是和我們現在的身份證不同的,尤其是材質上,是有很大的區別的。那麼,你知道我國最早的身份證什麼材質的嗎?到底古代最早身份證是啥材料?一起來了解。
中國古代就有身份證那最早的身份證什麼材質
竹子。中國最古老的 ...
我國冰雪活動最早見於李延壽所寫的《北史》。《北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記述了從北魏登國元年到隋義寧二年的歷史,還有一個姊妹篇《南史》。李延壽是唐代史學家,李大師是他的父親,其深受父親的影響和薰陶而傾其畢生精力從事史書的編撰。
我國冰雪活動最早見於李延壽所寫的哪本書?
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開辦在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