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節。
2、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3、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絡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1、元旦節的來歷
“元旦”,最早來自西方。
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定居在尼羅河兩岸,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氾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氾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也就是一年。
同時古埃及人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就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
中國最早稱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由此,我國政府採用更徹底的公元紀年法,所有政府文告、統計報表、報紙刊頭等均採用公曆,中國傳統的農曆紀年除了在重要報紙報頭的公曆後邊標註外,官方檔案中已徹底沒了蹤影。而元旦節日,也於1949年12月23日的政務院(即今國務院)會議上透過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被規定為法定節日,並決定全國放假一天。
今天,公元紀年及元旦節日在國人中已經逐步通用、流行、穩固。元旦與春節兩個節日,稱謂上不再混用。
2、元旦節的知識
古代中國的元旦日,並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曆的1月1日。從殷代定農曆十二月初一為歲首,到漢代定在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曾有多次反反覆覆的改變。到民國時孫中山於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順農時”、“便統計”,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改公曆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直到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頒佈統一使用“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公曆1月1日規定為元旦節,並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同時為區別農曆和公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前後,因此改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始於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南朝梁人蘭子云的《介雅》詩也雲:“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1、2020年的新春如約而至。可是這一年的新春與往年的竭然不同.新型冠狀疾病悄無聲息地潛入了人們的身體,打破了原本快樂祥和的新春。有些行業的工作者為了我們人民的`安全,不惜離開家人,投入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社會各界湧現出一大批“逆行者”。他們身處疫區,不懼個人安危,戰鬥在抗疫的第一線,給這個春節增添了濃濃的暖意。
2、於1月25日傍晚5時30分,我們無錫市首批28名醫護人員離開了家人,坐上專列,出征馳援湖北,其中有許多人還自告奮勇要求趕奔湖北。在當天下午舉行的出征送行會上,市委書記黃欽勉勵大家要不負重託,不辱使命,充分展示無錫醫療隊的過硬技術和良好形象。
3、正如春晚播出的《愛的橋樑》,一個個白衣天使們穿著一件件長長的大白褂,奔赴一線搶救著危在旦夕的病人,可他們一點兒都不擔心自己的身體。
4、白衣天使們,在這個閤家團圓的日子裡,你們奔赴一線,搶救病人.你們像一盞明燈,照亮著人們前進的方向;你們像一個舒適的枕頭,使失眠的人們可以安心睡覺;你們像一個溫暖的太陽,給人們帶來溫暖!不管病人病情多麼嚴重,你們總能第-時間趕到,你們是多麼的偉大。
1、說好普通話、用好規範字是社會發展的要求。資訊化時代的到來,必須大力加強資訊科技教育。中文資訊處理是我國資訊科技發展的重點,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是中文資訊處理的先決條件,普及普通話和用字規範化有利於提高語言文字資訊處理和交換的效益和水平。師生員工只有說好普通話,用好規範字,才能適應資訊科技教育的需要。 ...
1、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2、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 ...
1、元旦祝福語
(1)俺這個人比較厚道,做事比較低調,元旦將到,怕到時擠不上祝福你的快車道,擠不進祝福你的人潮,所以預祝元旦好!
(2)暢飲元旦這杯酒,醉了回憶醉擁有,親朋好友齊慶祝,甜美幸福繞心頭,妻賢子孝事業火,開心快樂好生活。祝你元旦愉快。
(3)讓元旦歡樂驅走你生活疲憊,讓你的心靈跟隨 ...
1、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自西曆傳入我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傳統的舊曆年則稱春節。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農曆歲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第一天。
2、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界全體會議決議:“中 ...
1、內容示例一:西方元旦的起源。
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氾濫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氾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氾濫時伺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 ...
1、讀書是通往夢想的一個途徑,讀一本好書,讓我們得以明淨如水,開闊視野,豐富閱歷,益於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條路,在這條路上的跋涉痕跡成為我們每個人一生的軌跡,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所見的風景是有限的。書籍就是望遠鏡,書籍就是一盞明燈,讓我們看得更遠、更清晰。
2、如何讀書:精讀(字句 ...
1、 先在報頭處寫上“四年級小報”幾個字,草地上有許多小草,畫上向日葵、雲朵和圓形邊框,邊框內側有一圈虛線。
2、 空白處畫上雙曲線矩形邊框,太陽和彩虹。
3、 “四年級小報”幾個字從上往下,依次是紅色、橙色、綠色、藍色和粉色,草地為綠色,向日葵為黃色。
4、 雲朵為藍色,紅色的太陽散發出黃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