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月亮與中秋+一脈相承的情感

月亮與中秋 一脈相承的情感

  在詠月詩詞中,莫過於詠中秋節。因為中秋節為農曆八月十五日,時逢秋季,氣候較為乾燥,天空總顯得秋高氣爽,能見度大大提高。而且,從科學的角度看,這一天月亮與地球的距離最近,所以從地球上看月亮,就覺得月亮是一年中最圓滿和最明亮的。而這種世上最“圓”的事物,又切合了中國文化中追求人生、事業圓滿的心理,於是在幾千年八月十五祭月、慶豐收的意義上,又加入了追求“團圓”的內容,中秋節成了“團圓節”。因此產生了浩如煙海的中秋節感懷的詩詞。

  對中秋節月亮的描寫最為精采的還數蘇軾的那首《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如前所述,與世界上其他民族較為關注太陽不同,中華民族在對宇宙的認識中比較重視月亮。我們的祖先曾無數遍地透過觀察月亮的執行,來探究人和宇宙的關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月亮是永恆的,人生能永恆嗎?月亮是圓滿的,人生能圓滿嗎?於是就有了“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於是就有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於是就創造了一個自我安慰的團圓節——中秋!但是,上天講不講這一套呢?天上是否也有團圓節呢?“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應該去看一看……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多少人猜想著:天堂一定是美的,月宮一定是美的,遠方的世界一定是美的。但是,去過的人就知道,無論哪裡都會有醜惡和不公平,無論何人都會有不順心的時候。可不是嗎?“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這就叫“高處不勝寒”!所以,理智的做法是:不逃避,不放棄,勇於面對現實。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人間會有不幸,會有孤獨,但只要你熱愛這世界,熱愛人生,那麼你就會有生活的信心、生活的樂趣、生活的希望!即使是自娛自樂式的“起舞”,即使只有影兒相伴,也比追求那虛無縹緲的“瓊樓玉宇”強。一切的一切,“何似在人間”啊!難怪當年仁宗皇帝讀了蘇軾這首詞,感動不已,興奮不已,慨嘆“蘇軾終是愛君”……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中秋之夜,月如飛鏡,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下雕花的門戶,照在因思念親人而不能成眠的離人床前。此時此刻,月亮的圓滿反襯了離人的孤單,“多情卻被無情惱”,自然會心生抱怨,“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啊月亮,我同你往日無仇,近日無怨,你為什麼總在我別離之際卻肆意地炫耀你的“圓”呢?這是詞人的“蠻語”,是不近情理的話。人之有愁有怨,與外在景物何干?倘若人人都這樣來思考問題,那還能活下去嗎?所以,這只是一個假設,一個鋪墊,一個極端,是打了一個“結”。該如何解開呢?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是至理名言,將前面的“結”一語宕開,其中蘊含的人生哲學是常人所難以深刻理解的。魯迅曾說過,中國人往往追求一種“圓”文化,幻想著生活都是十全十美的。其實,人生何曾“圓”過?天災人禍、意外事故、功名不就、事業無成、家庭矛盾、健康欠佳、愛恨情仇、生離死別,哪一項都可能遇到。人生就是一道道坎,你不得不面對。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的“不圓”是絕對的,“圓”則是相對的。就像月亮有陰伏、晴出、團圓、缺損一樣,自古難以十全。即如十五團圓之夜,每月只有一次,而這一次也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啊!

  不懂得“此事古難全”就會出現三種情況:一是隻看到“全”而不承認有“缺”,對生活的挫折沒有思想準備,一旦面臨,便被擊倒;二是自欺欺人地迴避“缺”而刻意求“全”,盲目追尋,活得很累,結果事與願違,適得其反;三是理論上認識到了人生“難全”,但行動上卻本能地抗拒。所以,認識到“此事古難全”是一種境界。

  那麼,正確的態度是什麼呢——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東坡所說的是兄弟間的離別:既然離別難免,那就請你多多保重,兩地共看明月,亦是一種感情交流。蘇軾在這裡表現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既然人生沒有十全十美,那麼無論是“悲”、“歡”、“離”、“合”,都要樂觀對待,“但願人長久”,“努力加餐飯”(《古詩十九首》)。既然活下來了,就要好好活下去。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好好活著,活出質量來!

  蘇軾自己就是這樣做的。他一生起起落落,風風雨雨,六十多歲還被貶到儋州(今海南省)。但他每到一地都照吃照睡不誤:在杭州,有“東坡肉”;在黃州,有“東坡餅”;在汴州,吃河豚(“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在惠州,吃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睡懶覺(“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在海南,喝椰汁、戴“東坡帽”(椰殼)。他總是那麼灑脫,那麼樂觀。在蘇東坡看來,只要堅信“人長久”,人生的挫折、災難總是會過去的。

  世上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什麼事情也都可以由自己把握。所以,無論是悲歡離合,無論是陰晴圓缺,都要順其自然。“一蓑煙雨任平生”,才是可取的態度。

月亮與文人 寄託情思的最佳載體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個天體,但文人墨客對“月”情有獨鍾。據記者線上檢索,唐詩宋詞中含有“月”字的超過1.6萬首,月亮已成為文人墨客寄託情思的重要載體。

  “詩言志”“月亮代表我的心”。早在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陳風·月出》這首情詩。此後2000多年間,月亮益發有了靈魂,有了性情,與人休慼與共,譜寫出無數千古絕唱:“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道出了亡國囚徒永遠的心痛;“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白居易),表達出遊子懷念親人的思鄉情結;“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李白),“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是微醉之人突發奇想時的寫照;“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願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范成大),又是甜蜜約會永恆愛情的大膽表露;“本待將心託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元曲中的這一句,用現在人的話說,則有一種被人涮了的無奈感覺。

  不獨古人喜歡借詠月來抒發喜怒哀樂,當代人也是以月寄情表露心志。魯迅曾有“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的憤然之句,表達對反動派的憤恨。而臺灣民謠《月夜思鄉》:“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何處關山家萬里,夜來棖觸客愁多”,則反映了骨肉分離盼望統一的心情。

月亮與詩詞 最鍾情的意象

  “詠月”是中國古代詩詞中的一大主題,幾千年來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適逢中秋,記者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典文學研究室趙仁珪教授,請他專門就中國古詩中的詠月詩進行了一番解讀。

  趙教授說,詠月詩在中國古典詩歌中佔有獨特的地位,月亮可以說 是古代詩人最偏愛的一個意象。古詩中的“月”表現為以下幾種象徵:首先是象徵團圓,以月圓比喻人的團圓,以月缺比喻人的離別,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其次是象徵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鄉,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第三是把月亮當成美好的象徵,愛的象徵,比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瀲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按照聞一多的解釋,這裡的“月”代表的是愛心的傳遞;第四是把月亮作為純潔無暇、沒有任何汙染的象徵,進而引申為晶瑩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純潔對應人心靈的純潔,比如李白的《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這裡把月亮作為最美好、最純潔的象徵。

  古人還常常借月狀景,抒寫遼闊,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些詠月的佳句,充滿了詩情畫意,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婦孺能誦。

  古人何以對“月”情有獨鍾,趙教授認為,古人認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是一樣的,因此認為月可以超越空間,正所謂“天涯共此時”。所以無論是浪漫主義的、還是現實主義的詩人,無論是婉約派還是豪放派,無論是詩還是詞,都喜歡借月託情。面對同一輪明月,抒發的感情卻各不相同:有感嘆世事多艱、光陰易逝的;有排解懷才不遇、慨嘆宦海沉浮的;更有表達對理想的追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趙教授說,古代詩人中最擅長寫詠月詩的當屬李白,他一生中創作的與月有關的詩多達320餘首,從少年時代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到後來《將盡酒》中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以及《月下獨酌》中“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將一生才情寄託與山水月色,寫出了許多名垂千古的佳句名篇。李白在《把酒問月》中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來表現“明月長在,人生如寄”的感慨。

  中國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先人所創造的美好意境,為後人留下了心靈重遊的廣闊空間。趙教授說,中秋讀讀詠月詩,不僅是一種精神享受,對年輕人來說,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重溫和再認識。


月亮名勝 中國賞月盛景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就要來臨,閤家團圓、賞月談月這個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又被提起。    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歷,據《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也就是說,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為何人們鍾情中秋賞月 ...

月亮歷史 古人為何對月亮情有獨鍾

  月亮,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宇宙精靈,《史記天官書》雲:“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神也。”古人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來說明四季,春屬木,夏屬火,夏秋之交屬土,秋屬金,冬屬水。秋天,月亮最明、最清晰,所以是“金之神”。古代天子春天要祭拜太陽,秋天要祭拜月亮。祭拜太陽是在早上,祭拜月亮是在晚上。   人們在生活中 ...

中秋有關的詩詞

  1、《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2、《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

月亮六便士經典書評

  1、《月亮和六便士》的現代性首先表現在它的觀念性上,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毛姆表面上描寫了主人公的命運和遭遇,實際上表現了自己對藝術與生活關係的思考。   2、緊緊纏繞著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頭腦的問題是藝術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如何處理藝術和經驗的關係,傳統表達手段是否可靠以及對駕馭現代思維的嶄新形式的探索等問 ...

人類動物的情感故事

  黑龍江省牡丹江空軍某部救生裝具員趙正偉,近日又一次放飛被自己養大的小鳥,可小鳥還是飛回來了。數月前,趙正偉在草地上發現一隻剛出生不久的小鳥。他將小鳥帶回軍營,細心地餵養起來。小鳥一天天長大,當它能自由飛翔時,小趙決定將它放歸自然。小趙將它帶到野外,開啟鳥籠,小鳥在空中飛翔幾圈不見了。第二天,小趙正準備把空 ...

關於月亮音樂的句子

  樹葉黃了就要掉了被風吹了找不到了太陽累了就要睡了留下月亮等著天亮冬天來了覺得涼了水不流了你也走了音樂響了讓我哭了心亦丟了還回痛嗎冬天來了覺得涼了水不流了你也走了音樂響了讓我哭了心亦丟了還回痛嗎(作者:丁薇) ...

月亮六便士簡介

  1、《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1919年。   2、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