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是明代馮夢龍的《醒世恆言卷十八》中的一句,全詩為:施因掘了藏,愈加快活,分外興頭,就吃得個半醺。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2、解釋:人們在遇到高興事的時候,總是精神煥發,春風得意,就像月亮一到了中秋,總是分外明亮皎潔。
3、人在遇上喜事的時候,精神總是特別的開朗振作,就好像月亮到了中秋時候,就顯得格外的清明、亮麗一樣。“人逢喜事精神爽”常用以表達人逢喜事時,那種春風滿面的得意神態。
1、“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是明代馮夢龍的《醒世恆言卷十八》中的一句,全詩為:施因掘了藏,愈加快活,分外興頭,就吃得個半醺。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2、解釋:人們在遇到高興事的時候,總是精神煥發,春風得意,就像月亮一到了中秋,總是分外明亮皎潔。
3、人在遇上喜事的時候,精神總是特別的開朗振作,就好像月亮到了中秋時候,就顯得格外的清明、亮麗一樣。“人逢喜事精神爽”常用以表達人逢喜事時,那種春風滿面的得意神態。
“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有人認為一年中的中秋節時月亮離地球最近,所以我們看上去感覺最圓。事實並非如此。大家知道,月球圍繞地球公轉軌道的近地點有一個週期變化,平均8.8年為一個週期,也就是說,不可能每年的中秋節月亮都在近地點。
民間有說法,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這在天文觀察中也得到了印證,但人們還是堅信月到中秋分外明。原來,每當這個時候,北方吹來的乾冷氣流迫使夏季一直迴旋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上空的暖溼空氣向南退去,天空中的雲霧少了。同時,太陽的傾斜度漸漸變大,地面得到的太陽熱量逐漸減少,氣溫一天比一天低了,乾燥、寒冷的冬季風使水汽降低,空氣透明度加大,因而秋高氣爽、夜空如洗,月亮分外皎潔,使人產生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覺。這也是古詩中說的“豈是月華別?只因秋氣清。”
1、人逢閥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出自明代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八的標題。
2、意思是說:人遇到喜事,會很高興,精神也好,月亮到中秋的時候,即八月十五,因為月亮圓而非常明亮。
3、《醒世恆言》是明末文學家馮夢龍纂輯的白話短篇小說集。該書始刊於明天啟七年(1627年)。其題材或來自民間事實,或來自史傳和唐、宋故事。除少數宋元舊作外,絕大多數是明人作品,部分是馮氏擬作。書中小說形象鮮明,結構充實完整,描寫細膩,不同程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市民思想感情。但有些作品帶有封建說教、因果報應宣傳和色情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