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關汗卿、鄭光祖、白樸四人,由於各自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的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在當時共同被列為了“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漢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大師;白樸是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傷懷,他的詞作,承襲元好問長短句的格調,跌宕沉詳,天然古樸;馬致遠生於公元1250年,約卒於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人,生卒年不詳,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
他與關汗卿、鄭光祖、白樸四人,由於各自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的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在當時共同被列為了“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號已齋,亦作一齋,漢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大師;白樸是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傷懷,他的詞作,承襲元好問長短句的格調,跌宕沉詳,天然古樸;馬致遠生於公元1250年,約卒於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人,生卒年不詳,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
1、謫仙人之稱的詩人是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2、李白被稱為謫仙人是由於賀知章的緣故,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進長安後結識了衛尉張卿,並透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後兩句說“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去紫極宮,在那裡遇見了賀知章,立刻上前拜見,並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
莊有恭,字容可,號滋圃,番禺人。祖籍福建晉江,其父在奕仁時才定居番禺。有恭在兄弟七人中排行老二。史載有恭“生而穎異,十三通五經,旋補諸生以選貢考,授宗人府教習”。乾隆四年莊有恭被欽點為狀元,開始其近30年的政治生涯。莊有恭早期的政治道路可謂一帆風順。他初次面見乾隆時,就給皇帝留下良好的印象。“殿試日,公對策有云:不為立仗之馬,而為朝陽之鳳”,深得皇上喜愛,“此二語當時頗傳誦之”。
乾隆見其“風度端凝,天顏喜甚,賜及第,授修撰。次日,即命入直尚書房”。
乾隆五年,充日講起居注官